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今译:看之而不可见,叫做夷。听之而不可闻,叫做希。摸之而不可得,叫做微。这三种状态都不可推究致穷尽。这三种状态合起来说明“一”的物态。
“一”这种物态,其上不明亮,其下不暗昧,飘飘荡荡不可名状,又象无物的状态。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是似有似无的“惚恍”状态。迎着它不见其首,随着它不见其尾。
把握自古存在的道,以驾御现今的万物。能知道天地的本源,才是道的纲要。
注释:(1)夷:看不见之物。无色。(2)希:听不见之声。静,无声。(3)微:抓持不住的极其细小之物。无形。(4)诘:问。不可致诘:不可推究到底。(5)一:物质的本原状态,古人称之为气,即第一章所述之妙、徼、元。今人称之为光量子。(6) 皎 :明。昧:暗。(7)绳绳兮:连绵不断,波动不已。不可名:难以形容。复归于无物:几乎是无物的状态。(8)惚恍:似有似无。(9)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古代流传下来的道,以驾驭现今之万物。(10)古始:天地起源。道纪:道的纲要。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天地的起源,才是道的纲要。
评述:什么物质看不见,听不见,也摸不着?微观世界的物质,微观粒子看不见,听不见,也摸不着。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没有开始时,当人类不能以实验手段撞碎原子时,说什么“夷、希、微”,恐怕难免遭人耻笑。而今天,具有“夷、希、微”特征的微观粒子群已然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夷、希、微”不可致诘,或者说当物质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程度达到极限值,那是什么?老子称这种物质的极小值为“一”。请记住这个“一”将在以后的篇章中展开。这个一就是第一章中的元,元之又元的元,处于妙与微的状态的元,生二,生三,生成万物的元。
我们可称其为物质本原,称为基本粒子,称为终极粒子,称为光子,称为能量。
老子说元“绳绳兮”,象浮动的波一样运动。“不可名”,处于无区别的混沌状态,“复归于无物”。这个元,似有似无,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充满宇宙,运动不息。
道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对象,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的物质。道作为一切客观实在的物质所具有的抽象规律,就是宇宙万物运行与演化的法则。
所以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了古人教导我们的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我们就可以理解我们所面临的现实世界,我们观察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就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未来,我们可以把握事物的运行趋势和速率,我们可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方针策略,以使我们在可见的未来保持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相互和谐。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就道的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懂得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就有其渊源,或称之为因果关系。有结果必然有因。知其现实的结果而不知其历史的原因,便是知而不解。知而不解,我们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就不能与未来尽可能地保持协调发展。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现实的问题时,不能主观地割裂历史的存在。事物的发展不是大大小小的目标的实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客观实在的对象与其所处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习惯于制定一个目标,然后动用资源努力向目标前进。然而我们如果分析一下,过去事物运行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与原定的目标相去甚远。种瓜得豆的事远远多于种瓜得瓜的事。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目标,同时更需要重视过程,重视过去到现在的过程,制定现在到未来的路径,并且不断地调整。
任何割裂历史渊源而企图肢解组织以重新拼装组合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肢解是很容易的,重整却不可能。
因此老子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实我们只需观察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地调整适应就可以了。
观天之道,依天而行,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