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今译:上善之人象水一样。水之善在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之相争,甘居众人所恶的低下位置,所以最接近“道”。
有道之人择善地而居,心静若渊,交结善友,言而有信,做正当事,量力而行,依时而动。
只有行事自然而不强求,才不至于陷入困境。
注释:上善若水:有道之人就象水一样。(2)几:近似于。(3)居善地:择善地而居。(4)心善渊:心胸开阔。(5)与善仁:与,与人往来。善仁,善良之辈。(6)言善信:言而有信。(7)正善治:正通政,政事,事务。治,处理,治理。做好正事,做好该做的事。(8)事善能:事,从事。善能,擅长。做自己有擅长的事。(9)动善时:善时,适当的时机。做事要注意时机。(10)夫唯不争,故无尤:你不与人争,人亦不与你争,故没有危险。
评述:本章老子阐述立身之道,自然如水。
最好的立身之道就象水一样。水有何德?水的好处之一是利万物。生命的产生源于水,水是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万物生长同样依赖水。水量充沛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动物也有更多的实物而能更好地繁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农人的企盼,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对于地球上过度膨胀的人口来说,人们不缺阳光,却缺少水。决定一个地区富饶与贫穷的自然因素是水。从古到今人们总是逐水而居。文明的发展程度离不开水,文明的消亡通常是由于水源的枯竭。水的好处之而是顺应环境,水从来没有想过与环境对抗。假如一杯水在手,水之于杯,杯子是方的里面的水就是方的,杯子是圆的,里面的水就是圆的。水可谓柔弱之极,从来不会对杯子的形状提出要求。水可谓流畅之及,只要有比所处更低的位置,只要有通向地位的路径,就自觉地流道低处,流回自己的老家大海。正因为柔弱,水才更具有生命力。更坚硬的石头,也会在水的长河中磨去棱角。千古长流的依然是水。
做人如能象水一样,有益于大众,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做无谓的争执,有有何忧?故水几近于道。
天道自然。立身处世,观天之道,依道而形,有如流水,顺势行止。
老子说立身之道有七善。
一是居善地。人的生存状态,首先取决于他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环境,使人易于生存发展。如大树植于沃土,可至根深叶茂。恶劣的环境,使人难于生存发展,如小草生于沙丘,导致早衰易老。善地之所以为善地,有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善地首先是和平之地。处于战乱之国的民众,纵然本份善良,也难保不死于非命。所谓“乱邦不居,危邦不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难临头赶紧逃。周室乱而老子出函谷关,居善地也。其次是自然环境安全,适于居住生活之地。比如说水源含有害物质之地不居,放射性矿藏之地不居,空气污染之地不居,动物植物生长状况不良之地不居。居山处其阳,居水处其阴。再次是良好的人文环境之地。富庶之都较之贫瘠之乡易谋生。教育水平较高的地方比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发展快。风气好的社区比风气差的社区更安全。“昔孟母,择邻处。”总之,生存环境是决定生存状态的首要条件。故此,居善地第一。
二是心善渊。心善渊就是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长生之道首推养心,立身处世先立心境。人的思维决定其行为,因此个人的事业,家庭,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状态。大凡事业有成者必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者。大凡健康长寿者,多是心胸宽广,性情平和者。此皆心善渊之人。心善渊的基础是有知。一个无知而依靠本能行事者,决不可能做到心胸宽广。心善渊还需要修德,在有知的基础上能够约束自己按客观规律去办事。有知而不能行善者,也是谈不上心善渊的。
三是与善仁。与善仁是交友之道。交友需教正直而善良的朋友,而不宜交结不善不仁的朋友。人之安身立业,得善友则得到可靠的支持与帮助,交不善友则早晚有祸事之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善,难免误入歧途。
四是言善信。社会是一个组织,人与人相互合作的基础就是信用。信用既失,合作即败。以信立基业者,可得人助,可有所成。以背信弃义而谋小利者,得一时小利,树长期敌。树敌既多,受攻必多,岂有不败之理。
五是正善治。正善治是领导管理。正善治说明处理事务的能力。正善治则必须明智、公平、守信、严治。明智是因为领导者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没有现成标准可以参照实行。时空在不停地运动,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的认知与决策也在不断的进步。唯一可以依赖的是自然之道,是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的规律。可以参照的是环境要素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内部要素的调整。明了系统环境的发展趋势,保持治下的组织顺应环境的发展,可以称为明智。公平是保持组织内部相互合作的基础。领导对下属处事不公平,必然导致组织内部人心生异。对于组织来说,外部的困难可以通过内部的共同努力加以克服。内部的冲突与混乱则往往难以依靠自身原有的力量来调整。信用是组织合作的基础,失去了信用,就不能获得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合作,也不能建立组织内部有效的合作,故治政者失信,必然导致内外交困。严治就是要严格执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则法纪失去信用,其危害比没有法律更甚。认法不认人,是治政者保持组织有序运行的根本。法律法规有不适宜之处,必须通过法定程序及时修正。但有法则必须执行。能够做到明智、公正、守信、严治的领导,可以正善治。
六是事善能。事善能则要求发挥各人之所长,做适合自己的事。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人们在这一系统中分工合作与竞争。按照生命系统的法则进行新陈代谢。竞争与分工,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趋于专业化。所谓术业有所专攻,使得个人的能力形成差异化。因此事当其人和人当其事就是一个合适的组合。人要有所成就,理想的状况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所能。反之,人如果从事不适合自己的事,则痛苦与失败就在所难免。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在知与行方面满足所从事工作有关方面的专业要求,无知不行,没有行动能力也不行。知与行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与训练。事善能之能,就是这种学习与训练。
七是动善时。掌握时机是成功的要决之一。动善时是要掌握行动的时机与次序。政策与策略是组织运作的生命。在理解系统运行的原理与方法之后,行为决策的时机就成为关乎组织成败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规划,在错误的时空中实行,同样会遭遇失败等待系统出现行动的时机,更进一步,创造系统出现行动的时机,才有可能成功。同样,当系统出现了可行的时机时,由于准备不足或者行动能力不足而导致坐失良机,也会错过成功的机会。动善时,必然是经过充分准备才能把握机会。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动善时,同样是立身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夫唯不争,故无忧。”立身之本在于不争,不争,则无忧,可至长生久视。不争,是为了保持与系统最大的和谐。不争是时机成熟时先行一步,不争是在系统崩溃前及时抽身退出,使得自己不随系统的败亡而败亡。不争是为了保持生存,在大系统的新陈代谢中顺应系统发展而生,避免为系统所谢而亡。不争之道,乃是七善的总和,若水,顺应天道自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有道之人择善地而居,心静若渊,交结善友,言而有信,做正当事,量力而行,依时而动。
只有行事自然而不强求,才不至于陷入困境。
注释:上善若水:有道之人就象水一样。(2)几:近似于。(3)居善地:择善地而居。(4)心善渊:心胸开阔。(5)与善仁:与,与人往来。善仁,善良之辈。(6)言善信:言而有信。(7)正善治:正通政,政事,事务。治,处理,治理。做好正事,做好该做的事。(8)事善能:事,从事。善能,擅长。做自己有擅长的事。(9)动善时:善时,适当的时机。做事要注意时机。(10)夫唯不争,故无尤:你不与人争,人亦不与你争,故没有危险。
评述:本章老子阐述立身之道,自然如水。
最好的立身之道就象水一样。水有何德?水的好处之一是利万物。生命的产生源于水,水是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其实万物生长同样依赖水。水量充沛的年份植物生长茂盛,动物也有更多的实物而能更好地繁衍。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农人的企盼,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对于地球上过度膨胀的人口来说,人们不缺阳光,却缺少水。决定一个地区富饶与贫穷的自然因素是水。从古到今人们总是逐水而居。文明的发展程度离不开水,文明的消亡通常是由于水源的枯竭。水的好处之而是顺应环境,水从来没有想过与环境对抗。假如一杯水在手,水之于杯,杯子是方的里面的水就是方的,杯子是圆的,里面的水就是圆的。水可谓柔弱之极,从来不会对杯子的形状提出要求。水可谓流畅之及,只要有比所处更低的位置,只要有通向地位的路径,就自觉地流道低处,流回自己的老家大海。正因为柔弱,水才更具有生命力。更坚硬的石头,也会在水的长河中磨去棱角。千古长流的依然是水。
做人如能象水一样,有益于大众,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不做无谓的争执,有有何忧?故水几近于道。
天道自然。立身处世,观天之道,依道而形,有如流水,顺势行止。
老子说立身之道有七善。
一是居善地。人的生存状态,首先取决于他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环境,使人易于生存发展。如大树植于沃土,可至根深叶茂。恶劣的环境,使人难于生存发展,如小草生于沙丘,导致早衰易老。善地之所以为善地,有其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善地首先是和平之地。处于战乱之国的民众,纵然本份善良,也难保不死于非命。所谓“乱邦不居,危邦不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难临头赶紧逃。周室乱而老子出函谷关,居善地也。其次是自然环境安全,适于居住生活之地。比如说水源含有害物质之地不居,放射性矿藏之地不居,空气污染之地不居,动物植物生长状况不良之地不居。居山处其阳,居水处其阴。再次是良好的人文环境之地。富庶之都较之贫瘠之乡易谋生。教育水平较高的地方比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发展快。风气好的社区比风气差的社区更安全。“昔孟母,择邻处。”总之,生存环境是决定生存状态的首要条件。故此,居善地第一。
二是心善渊。心善渊就是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长生之道首推养心,立身处世先立心境。人的思维决定其行为,因此个人的事业,家庭,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状态。大凡事业有成者必是心胸开阔,意志坚定者。大凡健康长寿者,多是心胸宽广,性情平和者。此皆心善渊之人。心善渊的基础是有知。一个无知而依靠本能行事者,决不可能做到心胸宽广。心善渊还需要修德,在有知的基础上能够约束自己按客观规律去办事。有知而不能行善者,也是谈不上心善渊的。
三是与善仁。与善仁是交友之道。交友需教正直而善良的朋友,而不宜交结不善不仁的朋友。人之安身立业,得善友则得到可靠的支持与帮助,交不善友则早晚有祸事之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善,难免误入歧途。
四是言善信。社会是一个组织,人与人相互合作的基础就是信用。信用既失,合作即败。以信立基业者,可得人助,可有所成。以背信弃义而谋小利者,得一时小利,树长期敌。树敌既多,受攻必多,岂有不败之理。
五是正善治。正善治是领导管理。正善治说明处理事务的能力。正善治则必须明智、公平、守信、严治。明智是因为领导者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没有现成标准可以参照实行。时空在不停地运动,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的认知与决策也在不断的进步。唯一可以依赖的是自然之道,是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的规律。可以参照的是环境要素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内部要素的调整。明了系统环境的发展趋势,保持治下的组织顺应环境的发展,可以称为明智。公平是保持组织内部相互合作的基础。领导对下属处事不公平,必然导致组织内部人心生异。对于组织来说,外部的困难可以通过内部的共同努力加以克服。内部的冲突与混乱则往往难以依靠自身原有的力量来调整。信用是组织合作的基础,失去了信用,就不能获得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合作,也不能建立组织内部有效的合作,故治政者失信,必然导致内外交困。严治就是要严格执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则法纪失去信用,其危害比没有法律更甚。认法不认人,是治政者保持组织有序运行的根本。法律法规有不适宜之处,必须通过法定程序及时修正。但有法则必须执行。能够做到明智、公正、守信、严治的领导,可以正善治。
六是事善能。事善能则要求发挥各人之所长,做适合自己的事。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人们在这一系统中分工合作与竞争。按照生命系统的法则进行新陈代谢。竞争与分工,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趋于专业化。所谓术业有所专攻,使得个人的能力形成差异化。因此事当其人和人当其事就是一个合适的组合。人要有所成就,理想的状况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所能。反之,人如果从事不适合自己的事,则痛苦与失败就在所难免。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在知与行方面满足所从事工作有关方面的专业要求,无知不行,没有行动能力也不行。知与行都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与训练。事善能之能,就是这种学习与训练。
七是动善时。掌握时机是成功的要决之一。动善时是要掌握行动的时机与次序。政策与策略是组织运作的生命。在理解系统运行的原理与方法之后,行为决策的时机就成为关乎组织成败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规划,在错误的时空中实行,同样会遭遇失败等待系统出现行动的时机,更进一步,创造系统出现行动的时机,才有可能成功。同样,当系统出现了可行的时机时,由于准备不足或者行动能力不足而导致坐失良机,也会错过成功的机会。动善时,必然是经过充分准备才能把握机会。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动善时,同样是立身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夫唯不争,故无忧。”立身之本在于不争,不争,则无忧,可至长生久视。不争,是为了保持与系统最大的和谐。不争是时机成熟时先行一步,不争是在系统崩溃前及时抽身退出,使得自己不随系统的败亡而败亡。不争是为了保持生存,在大系统的新陈代谢中顺应系统发展而生,避免为系统所谢而亡。不争之道,乃是七善的总和,若水,顺应天道自然。
前一篇:万物运行之道 陈波 第七章
后一篇:万物运行之道 陈波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