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吴其伦
随着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大众理财意识觉醒,金融消费领域的侵权、违规和诈骗现象也愈演愈烈。
调研发现,有71.5%的受调研网友收到过各种诈骗短信,49%网友表示曾遭遇过理财产品虚假宣传,64%网友在办理房贷过程中曾遭遇“忽悠”。
金融消费领域骗术四大变化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支付的在线化,金融消费领域的骗术呈现出四个演变趋势:
一是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以往不法分子主要通过短信、电话实施诈骗,如今金融诈骗的渠道开始“从线下迁移到线上”;
二是被诈骗人群年轻化,被骗人群扩大。原来的被骗人群集中在年龄大的中老年人,现在,习惯上网的年轻人群也成了被骗对象;
三是呈现“技术化、移动化”趋势。例如伪装银行网站、400客服电话等,二维码、各种APP、快捷支付、“免费WIFI”等新技术也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让人们防不胜防;
四是诈骗流程更短、更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用户体验极便捷的同时,同时让被骗人群思考的时间变少,导致不法分子批量行骗的“效率”更高。
消费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淡薄
金融消费诈骗的花样在翻新、升级,而部分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还很淡薄。
数据显示,在遭遇到各种金融欺诈之后,多达52.7%的用户选择“自认倒霉”。只有47%的网友想到维权,包括想找企业官方求证或投诉的占27%,想爆料到媒体或社交平台的占12%,想要投诉到监管机构的占8%;而其中真正能够将维权付诸行动仅仅只有7%。另外,在融360的调查中发现,六成用户自认为“金融防骗水平差,容易被骗”。
如此之高的用户比例没有任何维权行动,这和维权意识极其薄弱、维权知识和手段缺乏有关,同时也和现有维权途径流程繁琐有关,用户一般怕麻烦而放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大众理财意识觉醒,金融消费领域的侵权、违规和诈骗现象频频发生。
同时,线上购物、线上支付也成为消费者主要的购物方式之一。一面是金融消费诈骗的花样翻新,一面是消费者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还很淡薄。
应对贷款骗术六大注意
对于贷款方面的骗术,大家千万注意:一是要警惕无息贷款;二是只留手机号、QQ号、微信号,不留固定电话和公司地址;三是提前收取各种费用一般都为诈骗;四是全国各地都可办理,也非常值得怀疑;五是为了防止上当受骗,申请人务必要到正规银行或正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搜索平台办理贷款;六是不可轻易相信手机短信或报刊、网络上的广告。
其中,账户被盗主要由于个人身份信息和手机校验码泄露引起。比如,用户的手机日常不设防,常常给别人留下查看短信的机会,而且又不注意保护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如果不巧身边有不法分子截获了这些关键信息,就会导致银行卡资金被盗的风险。个人欺诈则多发生于伪装微信及QQ好友、假冒客服、中奖及兼职等骗局。这些骗局通过套取用户身份信息、手机校验码或植入木马,以最终达到盗取账户资金的目的。
警惕四种网贷平台
一般问题网贷平台带有以下普遍性:平台上线不久、高收益、有自融嫌疑、超短期项目较多(一个月以内)、单个项目融资金额过大、提供虚假背景等。
一要警惕年化收益率超过24%的平台。目前P2P网贷平台提供给投资人的年化收益率在3%-15%之间属于相对安全范畴。
二要警惕以“秒标”招揽人气的平台。“秒标”通常是网站虚构一笔借款,由投资者竞标并打款,网站在满标后很快就连本带息还款。
三要警惕团队金融背景不强的平台。认真研究创业团队有无金融行业从业经验,风控团队有无信贷及风险管理等相关从业经验。
四要警惕有自融嫌疑的平台等等。
前一篇: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传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