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吴其伦
自去年10月份在南宁开设门店以来,这家宣称要打造生鲜界“阿里巴巴”的O
其官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水果营行已在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厦门、成都等20余个一二线城市,开设了300余家线下实体店铺。而在未来的3年,水果营行还欲继续扩张为10000家连锁店,实现遍地开花。
可短短一年时间,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深为“水果营行”感到惋惜。因为就其模式而言,有诸多亮点:
一是抓住了生鲜O2O的风口。一直以来,水果的销售模式都是以路边摊、流动车为主,为数不多的街边店,大多只是小超市兼营水果而已。水果营行打造的街边专营店并采用O2O模式进行运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果行业的服务品质,也精准地抓住了生鲜O2O的风口,给了消费者及投资人较大的想象空间。
二是非常诱人的定位助其抢占了先机。“水果营行”,其谐音是“水果银行”,意即投资“水果营行”就相当于投资了一家“银行”,可以获取稳定的回报。从其运营模式看,只要运营得当,这个项目前景无限。
三是精妙的众筹加盟模式助其快速发展。水果营行宣传称,该公司采用“合伙人众筹”融资方式,以加盟形势推广品牌,单点投资额100万元,北上广深为120万元。直营店投资人为公司有限合伙人,不参与门店经营、不拥有门店股份,只参与分红。
直营店投资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将获得每月销售额10%回报,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为止。同时还获得投资额10%的原始股权的长期收益。以投资100万为例,共收回200万,同时获得水果营行10万股原始股权。
此模式的精妙在于三点,一是回报稳定且丰厚;二是可信度高,每月销售额的10%拿出来分配给投资者是可行的,也是可信的;三是短期回报与长期收益结合。
那么,有了这么好的模式,为什么会失败呢?笔者以为,“水果营行”的失败不外乎三点:
一是急功近利,缺少精算。在“水果营行”的策略中,大幅优惠充卡的策略葬送了其本应该有的大好前程。充1000送300、充2000送800、充5000送3000,甚至于,有的店充2000送2400。开店经营水果的毛利,比起路边摊、流动车要高,在40%左右,充1000送300,已经相当于打了7折,已经在亏本,他们竟然还敢于打更大的折扣,实在是不可思议。
二是扩张太快,急于求成。或许是为了更好地向资本市场说故事,“水果营行”在不到一年时间开了300多家实体店。即便这样,有不少投资者还声称运营方承诺的本应开起的店没有开。
开一间“水果营行”实体店,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其核心是店面运营团队,至少需要一个店长,加5个店员。不仅如此,还需要开店前期的店铺拓展团队、货品采购及配送团队、众筹招商团队、宣传推广团队等。再者,开一间店,从选址、谈判、签约、装修、铺货,需要至少1个月时间。
所有这些都表明,开店不能盲目,需要足够的人才储备及充分的准备。
三是过于看重现金流,却不注重利润。为了激励员工给消费者办卡,公司规定所有门店员工的工资都靠基本工资加提成,成功销售出一张2000元的会员卡,门店可以获得100元的提成,办卡的那位店员拿40%,剩下的由该店员工集体分。
今年,水果营行位于深圳布吉大卫华庭的门店,曾创造了水果营行内部营销“吉尼斯”纪录,日营业额达到惊人的68.8万元。
可以看出,“水果营行”的现金流还是很客观的,不过,一个尴尬的现实也摆在运营者面前,即赔本赚吆喝。
我们在为“水果营行”惋惜的同时,也必须要深思,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抓住机遇进行创业本无可厚非,可创业之初,一定要精心打磨自己的商业模式,在进行过反复沙盘推演后,选择一个城市进行样板试点,做成功了再进行扩张。
前一篇:工商资本下乡“尝鲜”土地流转
后一篇:科技创新引领文化步入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