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局长”背后的四大疑虑

标签:
财经时评文化杂谈房产 |
分类: 热点话题 |
“我不是局长”背后的四大疑虑
文/吴其伦
这两天,一个人火了,他就是自称“我不是局长”的贵阳市住建局局长了刘朱。
据央视报道,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在贵阳市,3万多套保障房一闲置就是两年!这些保障房项目共涉及投资85.43亿元,却因道路没同步建设,水、电等还不能入户,百姓住不进去。
此外,因廉租房质量差等问题,住户们投诉连遭踢皮球,一共走了七八个部门也没能解决。
央视记者来到贵阳市住建局局长办公室,但一听采访,这位局长却直呼自己不是局长!但记者在住建局网站上发现,其正是局长刘朱本人。
相信很多人会和笔者一样感到纳闷,为何堂堂一个局长在面对记者时竟然声称“我不是局长”?不过,细究起来,笔者发现该局长竟然深谙兵法。
一是避其锋芒,意图“金蝉脱壳”。刘局长知道记者所要采访的关于保障房闲置事宜问题很严重,作为主管保障房事宜的住建局局长难辞其咎,一旦接受采访将会很被动和尴尬。
二是隐藏身份,大施“缓兵之计”。除了不承认是局长,还声称“我是来看图的”,其意图很明显,骗过记者、躲过风头再说,你们没有采访到局长,看你们能怎么样?相信记者走后,该局长做了大量的工作。
不过,在涉及民生保障的重大问题上,官员只要存在过失,即便深谙兵法,也难以逃脱干系。11月23日,贵阳市委决定,免去刘朱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职务,按法定任免程序办理。
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可我们的官员却不知在想什么?就在广大民众翘首以盼能够搬进保障房之际,大腹便便的住建局长浑然不知,放任保障房闲置两年。
这是什么行为?仅仅是住建局局长思想认识不足、主体意识不强?还是其懒政、不作为?笔者以为,绝不仅仅如此!
我们还应从更深层面去思索,我们的心里还有诸多疑虑:一是各地保障房建设、分配、服务是否规范、到位?二是对于政府主管领导对保障房建设及相关工作的监管是否到位?三是当地媒体是否尽到了应尽义务?四是其他城市是否还存在保障房违规或不作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