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告别商品房时代

(2008-12-04 11:09:51)
标签:

房产

房产商

房价

降价

国务院

商品房

分类: 独到见解

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告别商品房时代

吴其伦

早在1979年,广州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品房住宅小区——“东湖新村”,由广州市东山区引进外资指挥部和港商合资建设。此后,中国各地也或多或少地出现类似的住宅小区,而直到1998年下半年,中国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起,才宣告中国进入商品房时代。

房改十年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地的城市面貌、居民的居住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我们不得不承认,商品房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可由于房产商过度追求暴利、投机充斥楼市、消费者盲目追涨等因素,导致房价日渐疯长(1998年上海房屋均价为3026元/平米,2008年10月的成交均价为13700元/平米,上涨了4.5倍。在有些地方的部分区域,房价在1998年的基础上的涨幅甚至更高达10倍)。

畸高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范围。2007年上海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23元,结合上海房屋均价,我们可以测算出这一时期的房价收入比(以90平方住房、一家三人有收入、均价仍以13700元/平米计算)为:1︰17,已经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国际标准为1︰4-6)。

    房价狂涨、楼市癫狂令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此间,政府及时出台了系列调控措施,此后更出台了保障房计划。在密集的调控政策及保障房计划的撼动下,中国房价终于步入了下行通道,房产市场发展也渐趋理性。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下,笔者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告别商品房时代。理由如下:

一、商品房所占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少。房改十年来,民众所能购买的房屋产品只有商品房,商品房占据了房产市场几乎全部的份额。直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大幅推出,商品房一统市场的格局才得以改变。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下发。文件明确表示,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自此,中国房产市场掀起了保障房建设热潮。近阶段,政府出台9000亿安居工程,更是奠定了中国房产市场即将步入保障房时代的基础。可以想见,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商品房在房产市场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少。

二、商品房开发商将越来越少。中国目前有超过3.5万家房产开发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经过若干年的成长壮大,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随着资金吃紧、销售不畅、行业不景气等原因,很多企业将选择转行;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步伐,部分开发商将转投保障房建设;政府大规模安居工程的顺利推进,将令商品房土地供应日益减少。因此,商品房开商将越来越少,就象奢侈品制造(经营)商的数量永远比不上一般商品制造(经营)商一样。

三、商品房价格涨、跌对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前几年,尤其是2007年房价暴涨令社会矛盾日益恶化。而今年以来的房价下跌,又令政府深感不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前几年房价的涨跌牵动着几乎所有人的神经。而随着保障性房源的大幅推出、将持续一段时间的房价下跌、消费者的够房需求渐趋理性,房价的涨、跌,尤其是商品房价格的涨跌对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就象绝大多数人不关心劳斯莱斯车、江诗丹顿表、LV包的价格涨跌一样,不再关心商品房价格的涨跌。

四、政府对商品房的关注程度将越来越低。房改以来,政府对商品房的关注程度一直居高不下,从扶持到调控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标志着房地产业全面开始市场化;2000年,规范房地产市场;2001年,刺激消费,繁荣房地产市场;2003年4月,121文件第二套住房提高首付比例——拉响宏观调控警报;2004年,831大限,加强经济适用房的管理、加强房地产贷款监管、银行首次加息等政策先后出台——标志着宏观调调控开始;2005年3月国八条出台——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旧国八条),5月,七部委意见——调控加强、细则出台(新国八条);2006年5月国六条出台——新一轮调控大幕开启;2007年8月国发〔2007〕24号文件,回归保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标志着政策调控思路的转变……

政府之所以出台如此密集的政策,是因为商品房对中国社会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由于商品房价格日渐疯涨,已经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到了2008年,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针对房产市场出台的政策就明显少了很多。随着保障性房源的大幅推出令民众的住房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民众逐渐树立起理性房屋消费观、商品房回归其应具备的高端定位,政府对商品房的关注程度将越来越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