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怀不乱”的当代阐释与银幕演绎——电影《柳下惠》编剧创作谈

(2013-11-08 23:17:08)
标签:

电影

柳下惠

编剧

银幕

创作谈

娱乐

分类: 光影年华

 

“坐怀不乱”的当代阐释与银幕演绎——电影《柳下惠》编剧创作谈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廊里,有许许多多代表“仁”、“忠”、“义”、“勇”、“智”的典范,无论是史实还是民间传说或者艺术演绎,这些人物都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侧面,不断给予后世关于为人、关于修身、关于治世方面的教化。而柳下惠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一直是古往今来从庙堂到民间的一个精神标高。孟子曾经把柳下惠称为“和圣”,而且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与孔子并列为四大圣人。既然是圣人,那么他到底有哪些品质值得后世来追忆和纪念?他的所作所为放到今天,还有没有可资启迪的地方?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

我以为,在今天的世风之下,讲道德,讲情操,讲修身与慎独,有着格外特殊的意义。一个活在两千六七百年前的人,为什么能做到“坐怀不乱”的?他的人格和品格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何做到一以贯之?这些是我创作时试图解答的问题,也是最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在浮躁而鼓噪欲望的时代,太需要一些让我们沉静和清醒的东西,来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了。柳下惠,正好提供给了创作者一个宝贵的契机。也许,我们今天无法成为活生生的柳下惠,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仰望和思考。这就是我创作电影《柳下惠》的精神动力。

柳下惠的故事尽管妇孺皆知,但事实上史书很少有对他生平的记载。即便有,也语焉不详,而只是一种对他言行的直接评价。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谁都在称颂和褒扬柳下惠,但很少人清楚柳下惠的人格、信念、感情、思想形成的过程,很少有人能说出太多关于柳下惠的确凿史实。这中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地带,无疑,给剧本创作留出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我们必须根据史实的记载以及后人的评价,联系当时的文化风俗、社会风气和历史语境,来小心翼翼地还原一个丰满而可信的柳下惠。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我们试图让柳下惠成为一个有着真实的情感和呼吸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挂在画卷里表情僵固的文化偶像。所以,剧本着力尤深的,是用大量丰富生动的细节,去勾勒柳下惠真实的情感和心理逻辑,让他的言行举止有所有、有所依、有所据,能够令人真真实实地触动。否则,如果按照老旧的“高大全”路数去塑造他,那么结果只可能是:观众看了电影,越发不相信柳下惠的真实性,也自然会质疑他的那些惊世骇俗的“圣人之行”。

剧本创作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如何定位柳下惠的思想?柳下惠也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但比孔子早出生一两百年,当时的儒学并未系统化。我的理解是,简单来说,柳下惠思想中关于“和”、“忠”、“信”、“礼”等元素,与孔孟二圣的儒家经典学说有着很明显的渊源,除此之外,柳下惠跟国家政治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有入世的志向,又不乏出世的情操,无为亦无不为,多少也有一些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影子。这样一来,柳下惠一身便兼具着丰富的思想立场,而这些思想立场又统一于他对传统道德理想的坚守。这与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文化特点很有关系,不管你持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和主张,不变的准则是“德”,是由内而外、内圣进而外王的道德准则。

其次,便是柳下惠的历史记录太少,如果完全依据史实,几乎无法勾连成完整的叙事。所以,剧作在历史留下的空白地带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虚构,在柳下惠身边设置了一群身份、性格、价值观念各异的人,根据春秋时期的历史特点设置了若干戏剧矛盾和冲突,有情仇与恩怨,有阳谋与阴谋,有背叛与坚守。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就是用有感染力的戏剧手段来塑造一个血肉丰满的柳下惠。

最后,在选择影片叙事的核心情节时,曾经费过一番踌躇。最后我选择了观众最耳熟能详的“坐怀不乱”作为全片的叙事主干。然而,如果按照历史的记载,仅仅讲一个柳下惠如何抵御美色的故事,过于单薄。我大胆地把“坐怀不乱”进行了引申和阐发,讲述的是柳下惠人格情操的“坐怀不乱”——在权、利、色的诱惑面前,柳下惠都做到了“不乱”,最终都守住了底线。这样一来,“坐怀不乱”的内涵和境界就得到了拓展,而且更符合柳下惠人格与思想的历史定位。而且,这又回到了自己创作本片的初衷:今天的人们,有谁能在权、利、色三者面前做到“坐怀不乱”呢?讲述柳下惠的故事,这种创作行为本身,也就是在观照今时今日的人心与世道吧。所有的疑虑和感慨,其实,深深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