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日·2009

标签:
当代文学答辩日留学生杂谈 |
录前年今日写下的一段文字,记忆芬芳如昨,心情依旧。却顾青春客舍,换了新颜。
当代文学专业学位论文答辩日。每年此景仍历历在目,又一届即将毕业的学子带着临行的欣喜和懵惑,坐到了答辩席前。坐在对面的你们,有成竹在胸从容自信的,有惴惴不安的,也有的将桀骜不驯写在年轻的眉宇间。这不仅是四年学业的终点,这个气氛有那么一些“紧张”的会场——还有可能成为你们的母校记忆中不可残缺的片段;它在你们成长道路上留下的味道,会是依稀而又温暖的,尤其在很多年以后。
跨出主楼那一刻开始,某种意义上,你们的大学时代已经划下了尾声。这一步,在应接不暇的青春面前,也许并不显得多么惊艳和辉煌,却是如此真实,让人有涩苦后的回味和焦灼后的沉静——就像粗犷的河流淌过厚土大地,就像轻盈的羽翼掠过朔风猎猎呼啸的天空。对年轻的你们来说,还有什么比成长的召唤更让人心旌荡漾呢?我很庆幸成为这个重要时刻的见证者,庆幸和你们同行。
循惯例,将今年上半年我指导的学生论文存目如下:
——————————————————————————
曹颖:《退隐的先锋——以余华为例分析先锋文学退潮的原因》
李蒙:《爱情溃败时代的坚守者——论孟京辉戏剧中的爱情观》
朱安谧:《试论刘恒小说的“电影化想象”》
周歆:《论消费时代下的“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
王蒙:《莫言小说中的“母性崇拜”》
——————————————————————————
吴江波:《试论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
孙倩:《〈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意蕴》
彭栋栋:《试论海子诗中的“麦子意象”——生命主题与土地情结的颂歌》
梁志华:《古龙武侠小说中的多维人性》
插曲有三:
-
我今年指导的三位韩国留学生,费去口舌无数,到头来,文章还是聘请“枪手”作成。这几乎成了留学生获取学位的“潜规则”,撼山易,撼“潜规则”实难。更滑稽的是,请枪手也就算了,枪手送过来的东西居然还是赤裸裸的抄袭(有人连“网站编辑……”的原话也原封不动地COPY在论文里)。拿了国际友人钱财,还这般没有职业道德,令人发指。日前被告知,现已发明检测抄袭的专业软件,把电子版输进去,只要连续17字和其他文章完全吻合,便会被标注下来;然后,软件会输出一份检测报告,抄袭之深度广度力度,历历在目。按照院里要求,遂提请三位韩国女生将电子版上交院里,后续事宜如何,广大群众拭目以待。如上名单没有包括三位留学生,毕业回国后,也请她们不要说自己毕业于这座大学。
-
可能是该面对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急迫,应届生的论文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之作逐年减少。显然,这里有精力投入和态度的问题。坐冷板凳搞学问,相对考研、实习和找一份谋生的工作,当然不具有太大说服力。也许,论文质量的高低不是那么重要;我们所期望的,只不过同学们告别这样一段学习生涯时,至少留下一份和宝贵的青春相匹配的文字证明——它需要的更多是真诚和用心。
-
居然忘了和指导的同学们合影,改天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