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学生电影节远离盗版美国电影协会牛鬼蛇神 |
分类: 流年备忘 |
15日10:30—13:30,艺术楼数字媒体实验室,大学生电影节“尊重知识产权,远离盗版”公益片竞赛单元评审。此项竞赛是今年电影节新增的单元,美国电影协会是发起方。十位评委到场九位,大腕冯小刚缺席当然在预料之中。评委之一、旅美电影人罗燕,同好些年前在《庭院里的女人》里看到的模样几无二致;她完全不像许多话痨型的电影人,话不多,观点也不那么鲜亮,只是在看一部可爱的动漫作品时发出西式的烂漫笑声。
短片时长一分钟上下,共60余部,马不停蹄在两个小时内全部看完。“反盗版”的命题作业,大多参赛者都做得很用心,让人看到投入的巨大心力和热忱。此前组委会已经过一次初筛,但现有的作品在成色上依然是参差不齐的。而且,遴选优秀之作时最大的困扰在于:究竟用什么样的尺度,从怎样的视角,来判别这些风格、形态、形式上有着巨大差异的青年之作?比如,到底是创意优先、主题至上,还是倾重于制作的精良度和影像风格的成熟度?到底是考量这些青年影人在影像创作上的创造力和“可持续性”空间,还是像美国电影协会中国区虞总裁所说的那样——打造一个“反盗版”的中国青年英雄?这都是避不开的问题。该怎样抉择?我的态度是:对初事影像之道的人们来说,如果说编摄剪一类技艺需要的只是更多时间和历炼,那么,求异性创新思维的多寡、创意“含金量”的高低更多显现的则是禀赋以及个体的综合文化质素。换句话说:在这项事业的“初级阶段”,思想比技巧更重要,独特比娴熟更令人期许。在这一点上,评委会的意见较为统一。评选过程中,主题和创意事实上成为了最具决定性的元素;相比之下,影像、表演层面的造诣和个性追求则“退居次席”——显然,这也与“反盗版”这一命题的宏大与沉重相关。
评审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中进行。惟一的“不和谐音”,来自于我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陈副教授针对某部作品的相左意见。该片的主角是一个人和一条狗,一个蠢不待发、拿着盗版碟逗狗玩的“毫无廉耻”的人,一条爱憎分明、拒绝盗版的聪明伶俐的狗。片尾落幅的字幕是:连宠物都拒绝盗版!陈教授对此片推崇备至,我则毫不含糊地坚决反对。盗版当然要反,而且要反得天翻地覆慨而慷,但恐怕不能够采取这样的方式。把所有问题简单地伦理化处理,是中国人的本土化生活哲学,也是至今切除不了的文化肿瘤。支持盗版的人固然可恨,固然有道德上的瑕疵,固然有犯罪的嫌疑,固然……但这都不足以动摇这样一个信念:任何情形下,我们都没有权利把一个活生生的人说成是“非人”,没有理由剥夺人的天赋尊严;尊重每一个人(即使他是新外大街天桥上恶贯满盈的盗版DVD购买者)之所以为人的权力,是人性和人道社会的底线。是的,这是底线。轻而易举把人(“蛮人”不是人么?)还原为四肢爬行的牲畜,那是《无极》才会干的事。对于肆虐中国的盗版问题,要做多方位的思索。问题复杂难缠得很,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黑白分明。人是不是人,和买不买盗版毫无关系。今天你正版了,于是就是人了;你盗版了,于是猪狗不如。无论是情感还是理智上,我都不能容忍如此粗暴的逻辑。类似的历史活剧似乎并不少见,当历史的皮鞭抽打在昨日“牛鬼蛇神”身上时,你又一次“进入梦乡”,又一次“相信梦话”了么?倘若如此,我愿送你一套非盗版的五卷本《随想录》。
扯得远了。说评奖。摘得魁首的学生来自西部。他将获得美国电影协会提供的好莱坞一周游的机会。提前恭喜这位幸运的大学生。这样的机遇,会改变他此后的人生和梦想轨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