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时尚魅惑 |
[题记]看自己的书,总有提心吊胆的感觉。总怕一些刺目的“硬伤”以令人猝不及防的方式到来。已有朋友指出这本集子里的一些别字,在日期的标注上甚至还闹出个别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这里就不自揭伤疤了,留给大家去“发现”罢,呵呵。有了这样的教训,以后的书稿在印刷前一定要坚持亲自校对。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读者朋友负责。尤其遗憾的是,在书稿名称和篇目的调整过程中,我对《自序》进行了一定幅度的修改。而修改过的文字,对书名《时尚的谎言与魅惑》进行了一些集中阐释——在我看来,这是不可或缺的。不曾料到,现今拿到手的书,自序居然是没有修改过的老版本。无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都已是无法更改的事实。除了无奈,又能怎样呢?如果有再版的机会,再行更替吧。现将“正版”的《自序》和《后记》原文贴在此处,聊作弥补吧。
自 序
一
公元2005年6月27日。我和相识不相识的学友们,身披黑红相间的学位服,齐刷刷从北师大主楼前的广场步入英东学术会堂。对参与毕业典礼的每一位学子来说,这一天上午,将以异常隆重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一刻,所有人脸上的笑意都是如此沉静而自然。从内心渗出的浅浅的由衷的笑,是劳顿后的收成,是忙碌后的闲憩,是焦灼后的欣慰与坦然。我意外地得到了在典礼上致辞的机会。可是,当我煞费苦心把手中的“豪放派”讲稿念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忽然间意识到:属于自己的一段响亮的青春华年,也就在自己响亮的程式化宣告声中,戛然而止。
是的,除了这些旧的新的、故作深沉的肆无忌惮的文字,我无法找到更贴切的方式来揖别我的十年大学时代。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还有冬天的落阳……这十年间,从别梦依稀的长沙岳麓山到北京三环以内这一方罕见的“静土”——新外大街19号,光阴流转的故事每天每刻都在身旁上演。“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太多的已经成为“过去”,太多的将要别离,就在那些我曾以为将鲜活不朽的回忆也不断磨损和枯萎的时候,唯一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敝帚自珍的文字,穿过长长的时光隧道,见证着一颗年轻心灵在成长路途中的真纯感悟和真挚独语。
对我而言,也许,这就是写作的全部意义。它不仅记载了写作者精神漫游的轨迹,更存留着写作者生命延展和心灵成长的屐痕。翻捡自己过去写就的文字,每一个细微的句点,都犹如跃动在电脑显示屏或纸页间的精灵,它裹挟着你的思维、你的想象,它可以在一瞬间唤醒沉睡多年而又历历如昨的呼吸和记忆,让你不经意间与以往的回忆欣然重逢……
坚持写作的人们有福了。因为,省思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因为,从坚持的起点开始,你便拥有了以更丰盈和持久的方式展开人生的可能。
二
这个集子中的文章皆诞生于21世纪,除了少数几篇冗长的“报国无门”的“抽屉作品”,都曾经在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在我本人看来,这些文字更像一位思想旅游者世纪初的“私人文化地图”,它清楚地标识着写作者对当下种种“时尚”文化景观的体察视角和批判尺度;如书名《时尚的谎言与魅惑》所述,笔者游走于“时尚”的边缘——或沉迷或批判,或接受或疏离——既毫不隐讳自己热衷“时尚”的“世俗情结”,也试图展露自己身为所谓“经院派”的些许思想力度和批判锋芒。
我曾经在多篇文章中引用过尼采的这一句话:“他们扔给隐士的是不义和秽物,但是,我的兄弟,如果你想做一颗星星,你还得不念旧恶地照耀他们。”说到底,在今天的文化时势之下,拘泥于古老的“雅”、“俗”之辨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作为大众文化核心的“时尚”,在为善良本份的人们批量制造消费幻象的同时,更为独立的思考者提供了关于大众欲望及其生产机制的鲜活症候;尤其对那些宛若置身学院“孤岛”的知识精英来说,时尚文化经验和都市文化想象的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延缓甚至阻断了他们识读中国当代文化现象及精神脉流的进程。客观地说,身处一个盛产现象、兜售经验的时代,致力于阐释中国文化情境的“智识者”缺少的并非是种种舶来或自生的“学理”,而是基于“感性”立场所获得的对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深切体验。换而言之:现今已经不是探究趋附还是拒斥“时尚”这一类问题的时候,更迫切的疑虑在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批判精神和价值尺度,来体验和反思斑驳陆离、令人目眩的“时尚”文化图景?应当诉诸怎样的思考方式,穿越“时尚”魅惑的外象,解密隐匿其后的谎言?
前后耗时五年的这本文集,便可以部分视为我对上述问题所做出的回答。当然,它的关注领域是零散或断裂的,甚至于它的精神支点也处于游移之中;但我想表达的是:不管是“零散”、“断裂”还是“游移”,不管是深刻还是浮泛,都出自真实而真诚的思考和内心体验;它无关闭抑的经院传统,而是源于笔者对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敏感而不乏激情的言说。尽管已留驻高校忝为人师,但我并不期望用一味谨严肃穆的“学者风范”,来“扼杀”了这一份从容、不羁的“人间情怀”。
三
援引两段我所热爱的关于人生的文字,与翻开这本小书的读者朋友共勉:
人生是你对过往自我的回忆,是你感受中的自我。到那时,你能看到自己走了一条蜿蜒曲折修长的人生之路。在这路的每一段、每一点上,都有新鲜的感受,都有值得记忆的内容,都有令自己感到欣喜的发现,都有使自己心灵感到安慰的东西。你可能没有万贯家私,可能没有崇高的地位,可能没有显赫的名声,但你在精神上是充实的,在感受上是幸福的。不要欣羡用卑鄙的手段攫取到金钱、权力和名声的人们:他们没有人生!
——王富仁
我们注定的道路或结局,既不是享乐,也不是悲伤,而是行动。为了每一个明天,使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
——[法]朗费罗
后记
这本集子的降生,首先,得益于时光从不姑息慵懒的推进。拾捡在岁月荒芜之地写就的文字,如同置身一条穿越时空的漫长隧道,沿途的景色,常常予我以警醒、欣慰,以及成长的灼痛。从初衷上来讲,我宁愿将此书同五年前问世的《枫林冷雨》一道,视为对我的十年大学时代所进行的一场郑重而温暖的揖别。
如同本书自序中的描述,这些文字,更像织就了一幅繁芜且断裂的“私人文化地图”。它一会儿在咀嚼西美尔的“另类”哲学和魏源的“师夷”说,一会儿又津津乐道于梅艳芳和周星驰;刚刚由《沧浪之水》探讨了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境遇,又即刻沉迷于奥林匹克、齐达内和世界杯。面对读者,我无意提供这种写作行为的合理性;但多少令自己欣悦的是,这些始终在“时尚”的正反两极间跳跃的文字,毕竟精确地记录了我的思想历程和感性生命体验,也真实代表了我对现实与人生发言的立场——哪怕它如许“破碎”,哪怕它早已布满岁月的尘灰。
诚挚地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健教授,以及我的硕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田中阳教授。毫无疑问,对于我这样一个率性轻狂而常不自知的学徒来说,如果不是他们的悉心诲导,人生轨迹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两位授业恩师在为学、为文、为人上赐予我的教益,将终生受用无穷。
感谢“刀锋”文丛主编、著名文化批评家张柠先生的厚爱与举荐。
感谢花城出版社责任编辑邹崝华女士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她在来信中就本书文风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足见一名编辑家的敬业精神与锐利眼光。
感谢在各种杂志、报纸、网站编发或转载过本书中文章的编辑朋友。
谨以此书献给远在南方的父母、小妹以及所有的亲人,献给在举目无亲的北京与我相伴的女友小弦,献给所有曾给予我关心、鼓励、褒奖与批评的师长和朋友。
前一篇:冷傲的柔情——致小龙
后一篇:洗印厂琐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