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心灵的第九十九个瞬间

标签:
房东数码影像关联文字于坚文化 |
分类: 【影响】 |
国内当代写作群中,持续对我产生影响的,于坚是最重要的一位。于坚说过寻求认可的写作,是奴性的写作。这就标明了他的写作首先是尊重内心的,而于坚的内心是什么样子?是一棵树?一朵云?一片塬?这些似乎都与于坚的精神特质有些关联。
再怎么说,文字也是虚构、是将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这是于坚的又一观点。于是,大约十几年前,于坚双管齐下,写作的同时开始摄影,“图像更直接,更接近能指。一个图像就是一个事实,也许并非事实,但给人的感觉非常具体明确。”于是,从云南边地开始,我们陆续看到了于坚文字与影像的有机结合,进而扩大到了成都、西安、北京和全世界。
于坚图文合一的作品与祝勇的“文化影像笔记”之类的不同。是的,于坚也很能想、很能写,但他的图文往往是低开高走,独立成章,仅从—个地方、—幅照片展开记忆,将游思与哲思碾成了粉末,读来非常靠谱与亲和。于坚是最具“深究”能力的写手,一部厚实的《丽江后面》影像书(2001年出版),由于不是“寻求认可”的写作,而被丽江有关部门视为禁书,无非是道出了丽江美丽背后的伤痛。这是于坚的又一可贵之处,在我们去过丽江,然后阅读了《丽江后面》之后,会对于坚的诚实与深思产生由衷的敬意。
我一直想见见身在昆明的于坚,一直在想他的生活状态。他有些耳背,尘世的喧嚣在他这里是相对宁静的。盲人对声音敏感,听力有问题的人对图像敏感,这似乎很符合逻辑。于坚的右脑也一定相对发达,极少看到于坚文字的失控或失态,即使他的诗歌、他对浪漫事物的终极表达。有时我会想,于坚的大脑壳里装的究意是什么?一边是高纯文字?一边是黑白影象?这样似乎太简单,简单到了忽视了于坚哲学与历史以至宗教的深厚功力,就剩下一个单纯且执拗的黑胖于坚了。
说了这些,就是为了推荐下面于坚的这篇最新博文,我们一起来琢磨一下于坚对影像经历的综合解读:
暗盒笔记:白日梦
■于坚
巴黎的春天,风很大,太阳刚一出头旋即被吹得歪歪斜斜,掉进云层里去了,天气相当冷,亚当和夏娃安然入睡,他们不需要太阳。他们的床很大,整条河流以及桥。
这是塞纳河上的一座桥,过了桥就是卢浮宫,世界各地的游客正熙熙攘攘,经过的时候,都要稍停,熙熙攘攘被安静不动的睡眠惊动,人生被打开了一条缝,缝那边,世界的船头的睡着两个天神。
我们在世界中,他们在世界外。我过去总觉得有谁在世界外面看着我们,神灵或者祖先。哦,他们是两个恋人,在做梦。传神的一幕,巴黎,2005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两个看起来像是情侣的年轻人在塞纳河的一座桥上住下来,当众睡着了,真正的白日梦。在他们的梦里面,我们是梦的一部分或者不是,永远无从得知。而事实是,我们都存在着,我们看着他们做梦,他们在自顾自地做着梦。这张照片延续了那个梦。其实,情侣早已小寐完毕,鱼一般游开了,在人海中无影无踪。只留下了与他们无关的照片,使我在将来翻拣旧物时,忽然记起这遥远的一日,日期已经模糊,十九世纪的某日,或者昨天,我想入非非,陷入了白日梦。
做梦者离开了,拍摄者(那个过去时间中的我本人)离开了,只留下照片,拿着它的我其实是个不相干的人。已经过了三年,我才翻出这张照片,我甚至都不确定是我拍的了。只是令我想入非非,而无论怎么想,都是非非,物是人非,那座桥也许还在,这两个人也许还在世界中,拍摄者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继续活着,但这一幕已经消失,只留下这个照片。我可以根据这个照片虚构一部小说,这一幕就是开头。
写作也是白日梦,写作是一种回忆,对往日的回忆。回忆不是回放录像带,而是虚构那些失去的时间,重建当下与往日的联系。你自以为是在回忆事实,其实事实已经销声匿迹。回忆就是动心,回忆是通过语言对往日心领神会。回忆可不是建筑界对旧物的修旧如旧。回忆其实是在心领神会中对事实和经验的淘汰筛选,回忆其实是记忆,记忆是一种升华,记得哪些,遗忘哪些,来自作者的心领神会。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媚俗,欺世都是做作,失神、劳神、伤神、走神、渎神所致。
说到底,写作就是传神。
诗意是先验地存在于世界上的,回忆就是对诗意的心领神会。诗意像桥上的那两个恋人,在我到来之前睡着。
写作只是通过语言为诗意传神,唤醒沉睡在世界中的诗意。
写作就是从世界中出来,这是一场白日梦。作者在世界中感受到诗意的存在,他要出去,成为作者,作者就是为世界召唤诗意的人,他在世界中感受到诗意,产生了传神的冲动,他成为作者,作者就是传神者。作者而没有传神,那就是做作。
2008-4-2
■于坚新浪BLOG http://blog.sina.com.cn/yujian
■于坚创作简历
于坚,1954年生于昆明。现为云南省文联专业作家。诗人。1985年与韩东等人创办民间诗刊《他们》,并倡导“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只有大海苍茫如幕》等;文集《棕皮手记》、《云南这边》、《人间笔记》、《丽江后面》、《相遇了几分钟》、《暗盒笔记》等。曾获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中国诗人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