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少林寺
(2012-09-11 14:19:44)
标签:
杂谈 |
说是小游,是因为嵩山可游处实在太多,足够我们饱览终生;少林寺博大精深,我们毕其一生也难明白。车速飞快地穿行在嵩山脚下,车窗外山峦起伏,层层环抱。灌汤包的余香从口中溢出,少室山的幽静令我们神往。车停少林寺已是午后,以如此短暂时间也只能小游了。
停车场的车很多,司机观察了一会便要我们下车,自己向离停车场远处的地方开去。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舒缓了我们先前的疲惫。带着兴奋和轻松,我们走向山路。微微喘息间,容不得观赏沿路景色,只能应答在小商小贩的推销中。僧人与商业有联系,似乎古已有之。源远流长的庙会便是明证。庙会文化浸润到寺院,寺院文化影响到庙会,交互作用到今天,宗教色彩日渐淡化,以钱为中心的热闹日渐浓郁。于是再找一方宗教净土,便有些难。
赫然间,一座三重门式的汉白玉牌坊矗立眼前。心生敬意,举目凝望,楼牌正中大字“嵩山少林”,是书法家启功所题。陪衬于两边侧楼上的题字分别是“禅宗祖庭”和“武林圣地”。拿出相机,审视日光,我们绕行其后。举目望去,中间仍题“嵩山少林”,左右则为“大乘胜地”和“跋陀开创”。 前后立柱上均有对联,也均为当代人所撰。
步入山门,进入景区,最先出现在眼前的是少林武术学校。这地方对老年人是绝无诱惑力的,心理经不住年轻人的刺激,腿脚学不来年轻人的动作,阅历也曾有过年轻的时候。于是我们加快了蹒跚的步履向前走去。没走多远,便站到了少林寺院正门。熟悉的影像,因为常出现在影视中,便感到很亲切。
双手合十仰望门额上横悬着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匾正中上方印有“康熙御笔之宝”,不觉心中肃然。听边上导游讲,这座山门,还有些建筑都是1974年重建的。那个时代能重建本就令人惊诧,山门重建得如此天衣无缝,古色古香,更令人张口结舌。看来历史总些有天空弥漫地方。
本想举步朝拜,却不料一群手持艾蒿的人走来,吸引了同行的女同学。大约时近端午节,能拿一束少林寺艾蒿悬挂于家门,别具神奇功效吧,她便飘然而去,钻入山林。我们不觉喟然曰,同样老年,女人比男人胜一筹啊。喟然之余,我们找到了一处树下长凳颓然坐下。
昏昏然间不觉惊醒,千里迢迢到这睡觉,这不毛病吗。何况距少林寺常住院只一步。这里是少林寺的核心,是僧人主要佛事活动的地方。于是精神一振,环视一下四周,却已是人烟萧条,我的同学也都不知道去向。于是独自漫步,跨进了山门。没想到,到少林寺见到的第一位佛竟然是弥勒佛,但见他慈眉善目,笑口常开,迎接着八方来客。他的后面供奉的是手持金刚宝杵的韦驮菩萨。
顺甬道前行,但见碑石庄严古树参天。有几棵银杏树上还留有少林弟子练功戳出的洞洞。甬道侧有20多通历代石碑。再东面尚有一碑廊,里面竖有从唐至清100多通碑。已经过了求学的年龄,碑刻前稍一赏字断文,便容易头昏脑胀,于是也就凝重一瞥,算是来过一趟。甬道尽头是天王殿。外塑两大金刚,内则四大天王。
穿过天王殿,少林寺的正殿,大雄宝殿,便威严地矗立眼前。随人流,虔诚地焚三支清香,植香于青烟缭绕的香炉内,便步履庄严地走进大殿,跪拜于佛像前。我这人,见庙就拜,不管儒释道,从不求事,也不许愿。不找麻烦,只做功课。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尊释迦牟尼塑像,称为“三世佛”,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佛。大雄宝殿后面有藏经阁等建筑,我没进去。
走出寺院,来到嵩山塔林,这里是少林寺历代高僧圆寂的地方。古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却有别样景观。不过塔林中有些地方草木繁茂。有些地方却是寸草不生,一片土色,却也感到反差太大。刚走出塔林,便看到了两位同伴。原来他们在步我后尘观瞻。
刚坐到原来休憩的地方,便见到采艾蒿的女同学翩翩身影。看她那种喜气洋洋的劲头,我们也抖擞起精神。坐进小车时,远天已见日落。司机说,不怕,山里日落早。伴着早落的日光,我们畅叙着小游的观感,天确有些越来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