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十日  (五)

(2012-06-26 20:48:24)
标签:

杂谈

5月21日,淅淅沥沥的雨把我们从沉的梦中敲醒,便不由得想到了半坡遗址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住在纺织城不去这两个地方,似乎有点不知道远近。

 

半坡遗址早已如雷贯耳,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更是在中学课本的熏陶和前些年媒体的轰动下记忆犹新。当然,想见人面鱼纹盆原件绝对幻想,能一见复制品,也算难得了。但这人面鱼纹盆上画图的含义,至今还保留在远古的半坡人脑袋里,当代专家尽管有很多解说,也只是解说,并没得到制作者的认可。

 

远古的人如何认可,不该今人的事,今人迟早也会变成古人。于是,我们趁着雨歇息的时候,登上了8路汽车。雨越下越大,我们带着潮湿走进了仿木抽象出的原始村落大门。鱼池中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石雕,用妩媚奚落的神情送我们走进遗址大厅。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半坡遗址”,赫然出现在眼前,似乎在提醒人们,西安不仅是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的世界四大古都,也还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文明的曙光闪现无论如何应当体现在居住上,因为这是在觅食果腹之后的首先需要。规避自然的风霜雨雪,各种动物的侵害,睡眠休息,都要有个地方。漫步在那些居住遗址周围,看到那些地下或半地下的坑坑洼洼,心里不觉震撼,人类文明的初现,人类的每一点进化,都是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的过程中实现的。倘若用今人的观念强求那时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大概今天的人类,仍有猴性的顽劣。

 

人类无力左右上苍,但可以趋利避害,这恰也如半坡人的筑屋。如若不然,满足于“昼拾橡栗、暮栖木上”的生活,今天的高楼大厦也就不会存在。因为半坡人的不屈服,与天斗,与地斗,才赢得了生存空间,也才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猴子与猿是不是近亲,猿与人类祖宗是不是一个物种?理论上进化来的人类已经失去了记忆。半坡遗址能记忆的只是人类蒙昧时期的文化,所谓这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遗址,不过是后人对前人的规定,今人也必将被后人归类,那时节,你再有意见,也没用。进化论确也有些谜,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猿,能进化成一样的人,就有点令人不解。半坡遗址发现于西安,那些人的血,总该还有点留在西安吧。

 

没很大关注遗址中的彩陶,因为对那些器具除了顺着专家的思维想象,自己实在不明白它们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对彩陶中的那些图形,更懵然不知所以然。只痛感人类图画史的漫长,文字史的短。倘若那时候有了今天一样的文字,也就不用我们这些后人,只能用想象与他们对话了。

 

与史前人类对话确是一件费劲的事,由于过于遥远,除了强加于他们的一些想象,别无所能。半坡遗址所以著名,大约是契合了进化论吧,当今的朝廷信这个。认识的虚无,也就消减了看的兴趣,何况心里还记挂着白鹿原,便告别了遗址,站到大厅前看雨。

 

趁着雨小的间隙,我们跑到了遗址附近的一处公交车站。怎料到,没一会儿,雨突然大了起来,把我们浇了个透心凉。也把心中的白鹿原浇成了永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