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9月2日,南都网上推荐了一段视频,是记者在采访一所小学开学时拍下的。当记者提到,长大了想做什么时,孩子们在镜头前说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其中一名一年级新生非常认真地说:“想做官。”当记者问她“想做什么官”时,这位小学生想了一下,毫不犹豫地说:“贪官!因为贪官有好多东西。”
童言无忌,想什么说什么,是当不得真的。今天想当官,明天就可能想当卖玩具的,因为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孩子的话,说过听过也就如一阵风,追究起来毫无意义。但孩子们更多的眼见为实,应当是那些卖菜的,街上蹬三轮的,却不见有一个孩子的理想是从事这些职业的。尽管这些职业,不仅存在于当今社会,大概孩子们长大后也还会有。
童言无忌,也是来源于社会熏陶。倘若社会没有贪官,或者贪官没形成一种文化,她们即使想到做官,也绝想不到做贪官。倘若她们看到贪官在赤日炎炎下蹬三轮,也不会羡慕成理想。多年前的童言无忌,就可能言出工人、农民甚至掏大粪的。那是那个时代的熏陶,当然,对于这种熏陶,今天的精英名之为愚弄。
也许是因为愚弄,那个时代出现了保护集体财产的小英雄刘文学;出现了在鹅毛大雪中,保护生产队羊群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那时候的孩子能“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今天的孩子,凭谁想将他们愚弄成那个样子也难了。容易接受的是贪官文化,一个六岁的孩子,道出了皇帝的新装。
孩子们眼见为实的是网上的另一则消息:“公车送新生入学”,湘潭大学门口简直是公车大聚会,从公检法用车到国土、卫生监督用车,甚至血防专用车,无所不有。公车私用,公权力私用,腐败已经像癌症一样,扩散到了整个机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不想羡慕贪官也难。毕竟,贪官在她们的心中还不意味着犯罪,而只是一个“有好多东西”的职业。
小学一年级新生,面对镜头说出了想当贪官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直白了。但是,心理怎么想的,就不好琢磨了。每年公务员招考的时候,蜂拥在这条独木桥上的大学生们,总会有几个是奔着贪官去的吧。贪官成了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成人也在神往。当有一天构筑成了一个人人争当贪官的社会,中华民族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生命靠他们延续,文化靠他们传承,再大的家业也要交给他们。当一个六岁的孩子口无遮拦地说出做贪官的理想时,成年人应当从中发现一点什么,敏感一点什么。童言无忌也许正暴露了社会道德的扭曲。一切为了钱,为了钱不择手段,究竟是来源于中国人古老的道德观,还是适应未来社会道德观的需要,该思考了。
深刻思考的应当是如何铸造孩子的品格。孩子再小也会有是非观念的,不过那是一种萌发在她们幼稚心灵的判断。成人应当培养他们的是,符合人文道德的是非观,而不是任其自由成长的是非观。品格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当今教育过多强调传授知识,提高分数,却淡化了学生的人格塑造,这对社会的发展,似乎有点舍本逐末。
鲁迅当年“救救孩子”的呼声犹言在耳,当代中国,道德的力量却很难救孩子,一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却在不断上演。贩卖儿童、黑砖窑童工、留守儿童、儿童食品安全,孩子们的眼见为实与书本教育反差太大的结果,很可能让孩子们得出教师不诚信,社会也不可信的印象。偶尔出现的小学生杀人、小学生卖淫,小学生吸毒,虽然也像小学生想当贪官一样,不具有普遍性,却也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为贪腐遍地,贪官文化盛行,贪官才成了孩子们的“偶像”。这真是一个让人脸红的现实。当然,想当贪官的小女孩,不见得能当官,即使有一天真当官了,也不一定真当贪官。孩子只是用她们的童言无忌,揭示了现实,说出了醒世恒言的话。孩子的实话,不代表她们又是垮掉的一代。想想汶川大地震中的那些英雄孩子,便能看到民族的希望。
希望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话很深刻,但在落实的时候,似乎缺少办法。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是复古。无论在教育方式、管理方法上,似乎都在用走前人的路,装点智慧,代表创新。从现在做起吧!重视一点想做贪官的童言无忌。
重视不在于如何说教孩子,而在于消灭贪官文化,消灭异化孩子思想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