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八字老人
八字老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03
  • 关注人气:2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关东大先生》想到沈阳北市场

(2009-02-07 21:54:02)
标签:

杂谈

刚刚结束热播的《关东大先生》,讲述的是清末民初一个小人物,在沈阳北市场,发生的一段阴差阳错的故事。这个时间段,也正是沈阳北市场走向兴隆的时期。

 

沈阳北市场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公元1636年。当时皇太极在这里兴建清朝第一个皇家寺庙---实胜寺。这是沈阳地区最早的喇嘛寺院,建筑为皇家宫廷式。因其是皇帝家庙,亦称为皇寺。1638年8月竣工后,大清朝第一个庙会,也就在这里应时而生了。

 

随着庙会的兴起,这片原本荒芜的地方开始热闹起来。沈阳北市场,也便随着这热闹,有了自己的雏形。到了上个世纪初,形成了集餐饮娱乐、经商卖艺、说书唱戏、三教九流出没的“杂巴地儿”。其热闹程度可与北京天桥 天津劝业场 上海城隍庙等齐名。被称为“东北第一市”。

 

小人物的阴错阳差,发生在具有厚重历史,繁华商业的北市场,本就令人喷饭。电视剧里的画面,没有一幅来自真实的北市场,更让人如芒刺在背。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记录,一个地方历史的积淀。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利于古建筑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然而北市场却没能为《关东大先生》,留下一幅可以入镜的画面。

 

北市场的变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后期商业大潮的冲击。许多带有时代印痕的民居,少数民族风情的院落,都在那时被拆迁了。甚至北市场的地域范围,也开始了紧缩。赵本山无力恢复老北市场的面貌,便在沈阳棋盘山风景区,建设了一个“本山影视基地”,用一个赝品,完成了《关东大先生》的拍摄。

 

本山影视基地的建设,应当说是一个正逢其时之举。近些年,东北剧火爆银屏,黑土地文化日益引起关注。影视制作者,需要一个能承载东北历史、东北风情的地方。赵本山正是在这个时候,用300余亩的占地,浓缩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沈阳北市场的大部分建筑。这无疑给东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基地,也是本山留给家乡的一片浓浓深情。

 

历史有时也真搞笑,有时也真让人莫名其妙。当人们在各个旅游区的导游前,听着一些几乎大同小异的老牌匾侥幸保存下来的故事,庙宇中的泥胎塑像被砸的情节,感到怒火中烧时,却似乎忘记了,那建筑还在,房屋依旧。而面对如今的城市改造,建筑拆除,街路变样时,却似乎心静如水,一派平和。小人物的阴错阳差,也是受到生活摆布的。

 

生活的延续让沈阳老北市场的保护,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如今的皇寺、锡伯族家庙、满洲省委旧址、基督教堂等一批建筑,已经拂去了历史的尘灰,展露了出来。只是北市场的中心部分,尚有待恢复。好在这里侥幸留下了一些老电影院、戏园子、饭馆子、典当铺等建筑。只要剔除附着在上面的现代印痕,即可露出本来面目。

 

保护北市场需要权力的力量,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彰显权力,而重构一个北市场。用水泥把那些一息尚存的胡同立起来,拆除原来的建筑建新的,那不是保护,是破坏、是赝品。现代交通,已经把北市场分割成了一个整齐的孤岛,水泥建筑。已经占去了传统的位置,想要恢复老北市场原貌,已经不可能了。但愿在这仅剩下的空间,尽力吧。

 

相信在文化积淀下的权力,能恢复一个积淀历史的北市场。也盼望能出现一部通过北市场的历史,展现关东风情的电视连续剧。更希望下一部的关东风情剧,能给恢复后的北市场,留下几个镜头,让小人物的故事,烘托在一个坚实的历史背景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