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变毒蛋的悲哀
(2008-10-31 01:42:49)
标签:
杂谈 |
继大连“佳之选”鸡蛋在香港检出三聚氰胺后,湖北京山鹏昌农产品有限公司的一个鸡蛋样本又在香港检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这些能走进香港的鸡蛋,本都是些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名蛋,却不幸由于三聚氰胺而变成了毒蛋。
名贵的鸡蛋尚能变成毒蛋,便不知道寻常百姓家只能下得厨房的鸡蛋,能有着怎样的安全系数。好在杭州方面有消息说,他们那里也对超市、农贸市场的鸡蛋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发现,山西省长治市绿色生物发展中心生产的“慈云祥”牌土鸡蛋被检测出残留三聚氰胺。算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交代,对寻常百姓的一个安慰吧。
鸡蛋里能检出三聚氰胺,自然是鸡吃食的结果。民间有歇后语曰:“蚊子叮鸡蛋—无缝可钻”。这样的生活常识告诉人们,从鸡蛋的外部的注入三聚氰胺,不大可能。当然聪明的人类,既然能找到让鸡下三聚氰胺蛋的办法,也就可能寻求到从外部注入的科技。可怕的是一旦用这样的科技往鸡蛋里注入一点砒霜、耗子药之类,战争的武器,可就不用子弹了。
外部注入不可能,也就只剩下鸡对自己的饮食把关不严,以至误食了含有三聚氰胺饲料这样一个原因了。至于饲料中为什么能有这种本来用于化工生产的东西,倘若问母鸡,母鸡一定会泪流满面。这恰也如三鹿奶粉,倘若把那里的三聚氰胺归咎于奶牛,奶牛也会断奶而死。因为无论母鸡还是奶牛,在它们进化过程中的食物链里,从来就不曾品尝过三聚氰胺这种与食物毫不搭界的东西。何况吃下三聚氰胺,还要冒着撒不下尿的风险。
值得庆幸的是,小鸡不怕三聚氰胺,它们不撒尿的本领,抵御了肾结石的痛苦。但是人不具备鸡的本领,因此吃下去后会造成肾脏衰竭,甚至丧命,却是由许多孩子用身体做过验证的。这样的验证,虽然残酷,却远比仪器更有说服力。这大概也是中国的有关部门为什么不用仪器检测,才有了鸡蛋中的三聚氰胺发现在香港,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发现在孩子身上的缘由吧。
无论是母鸡不慎的误食,还是经营者糊涂的添加,三聚氰胺蛋毕竟诞生了。但是这样的诞生,倘若仅止于鸡蛋,危害也就仅限于一代。倘若有孵化后的残留,便不知那后代将有怎样的遗传,是否也有危害。倘若拓展到鸭鹅猪狗,鱼鳖虾蟹身上,便有些可怕了。那样的食品泛滥,几千年铸就的中华美食,也许就会成为毒品的代名词。
有毒的食品也是食品。既然奶牛和鸡能吃,人到需要的时候,也便顾不得许多了。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不吃饭是绝对不行的。可悲的是,寻常百姓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本就想混碗饭吃,图个安生,如今却在懵懵懂懂间成了小白鼠它哥,大白鼠了。用自己辛苦挣来的钱,买回毒蛋戕害自己,这倒也是一种讽刺。
值得讽刺的还有,三聚氰胺这个本来很专业又有些拗口的名字,如今竟然能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想要追根溯源,固然很难。但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这种现象的出现,大概积习日久。前些日子,网上流传一个叫《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帖子,能说明一点问题:“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
有毒食品花样翻新,屡屡出现,总有些沉重的原因。也许是与人们的道德底线失守,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钱上有关。但是最关键的还应当是法制的不够完善,有关部门监督不力的结果。当然,倘若有关部门也一切向钱,无视了不法商人的存在,甚或沆瀣一气,那么再好的法律,也会无济于事。
还有一点可悲便是,这样下去,很可能既害了企业,也害了自己。毒奶、毒蛋对企业惩罚的日子就在眼前,结果也一定很惨。至于个人,想在这个有毒食品的循环中逃出,大概很难。民谚曰:“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说不上什么时候,就着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