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祥何须自贱
(2008-10-10 10:31:46)
标签:
杂谈 |
赵忠祥即兴创作了一首《神七赞》的七律诗,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都是他自己的感情喷薄,与别人无碍。然而就有自命不凡者,嗅出了其中机关,寻出了几点不是。于是,又引来一帮无聊者跟着沸沸扬扬。赵忠祥也似乎被这沸沸扬扬,弄得有点晕头,便赶紧宣称,自己不是诗人,难免贻笑大方。
赵忠祥也真是,诗歌鉴赏,从来都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伟大的莎士比亚,在伟大的托尔斯泰眼中,也是一文不值。自己写的诗,别人不嫌累,愿意品评也便随他。好坏任由之,诗歌照常写,何苦自轻自贱,自己作践自己。谁也不是诗歌裁判员,世界上还真没有一家诗歌裁判所,
至于唐诗宋词,所以流传至今,依然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给人美的享受。那是既有天才们的心血,也有时间的去粗取精,赞美那些创作者,名之为诗人,实在恰如其分。今天的一些名之为诗人者的创作,虽不似流星,却大多如流行歌曲,热闹一阵子,也就故去了。与这些人沆瀣,斗胆一把自己为诗人,也可能还是一种吊架。
古代的诗人是要经过裁判所检验的,这个裁判所就是科举。唐宋的科举,都有以诗取士的内容。这样的功利,既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也为社会对诗人的认可提供了标准。王安石以后,虽然取消了诗文考进士,但写诗唱词的社会氛围,却依旧在惯性中浓郁。很多白衣卿相,也就是在这样浓郁的诗歌氛围中涌出。
今人用古典诗歌形式创作,不过出自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希图仿效这种形式,抒发感情。写得好,写得坏,是不必通过科举裁判的。又因为唐朝的魂勾不回来了,是否在创作中出现平仄失调,出韵失粘,也便没处打听了。至于当今出现的诗律学,不过是一门考证学问。甚至“诗律学”这个名字的由来,也如王力老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后汉书锺皓传,“皓避隐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杜甫诗,“诗律群公问”。这是诗律学的由来。
王力老先生借用前人的话,开创了这门学问。可他也只是这方面的专家,想做古今律诗的裁判,大概也不一定坦然。崔颢有一首叫“黄鹤楼”的诗,曾在诗坛上留下“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佳话。然而诗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句,除了黄是平以外,连用了六个仄声。这种出格现象,本就令人困惑,更令人困惑的是,面对出格作者还不进行拗救。于是,王力老先生也就只能结论说,崔颢的这首诗前半首是古风,后半首是律诗,整体上还是归结为古风律诗。
崔颢能写出格的律诗,赵忠祥大概也有权利。崔颢的诗能定位成古风律诗,赵忠祥大概也应享受这样的待遇。何以崔颢写,别人就鸦雀无声,赵忠祥写,就唧唧歪歪?至于崔颢为什么能写出这种出格的律诗,这样的律诗为什么还能为古今的人们津津乐道?子非唐人,焉知唐人的规矩,唐人之乐?
文字可以凝固,语言却总在流变。今天的人,不要说唐代的雅言,就是清朝的官话,大概也难说准。唐朝说怎样的雅言,这种雅言有几个调值,带怎样的方音,不要说当今的人很难说准确,就是考证准确,大概也难。而律诗无论有着怎样的形成过程,有着怎样的人物贡献,定型于唐,大概没有争议。因此弄不明白唐朝人的说话,想当律诗裁判长,大概除了忽悠和蒙蒙,便只能咋呼了。
古代语言的工具书是韵书。唐朝的韵书,是孙愐编撰的《唐韵》。然而这部书早已佚失。据后人在一些发现的材料中考证,这部书,是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增修本。但是陆法言的《切韵》也早已佚失。于是,能够代表唐朝官话的文字记录,也便只能在一些残存的资料中搜寻了。然而想靠残存的资料,再现那时语言的全貌,大概也就只能靠想了。
唐朝韵书所以佚失,大概也是不适应语言流变的结果。否则,一部掌握在千千万万学子手中的考试标准书,怎么也能留下几部。标准失去了,律诗却还要写,于是历朝历代便顺应时代要求,编写了自己的韵书。《礼部韵略》、《集韵》、《平水韵》、《韵府群玉》、《佩文韵府》等,大概都是这样的产物。但是用这样的韵书考试,大概唐朝人不一定认可。因为无论韵部的划分,字的归类,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律诗的知识产权在唐朝,随意更改声韵格律,是要征求唐朝人同意的。可唐朝人远去了,语言又在流变,后人的律诗中,出现一些不和唐律要求的事,也就难免。据有资料说,清人王渔洋等经逐一分析统计蘅塘退士选注的《唐诗三百首》,发现出律和破格的居然占到半数之多。《切韵》和《唐韵》均已佚失,便不知道这样的结论是按那部韵本书审核的。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韵书,按不同的韵书写律诗,出现平仄不同,大概也是正常。唐朝的平声字,到清朝也可能就变成了仄声字。今天的雅言或曰官话,已经到了普通话时代。当新的韵书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写律诗的人,按照普通话写,也是一种无奈。有人说,自清始,都依《平水韵》写诗填词。然则《平水韵》去今之语言远矣,去唐之语言亦远矣。用这部既得不到唐人认可,又不合今人语言的韵书写诗,不过是一种作茧自缚罢了。
苏轼有话曰:“不喜剪裁以就声律”。看来写律诗,也不是非让声律困死不可。赵忠祥的律诗,就是赵忠祥的律诗。某些人愿意彰显学问,尽可以找《唐诗三百首》的茬,在给予批评的同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赵忠祥只要读自己的诗,熙熙而乐便好。犯不上自轻自贱,自己作践自己,宣称自己不是诗人。
清人赵翼有一首《论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时代变化了,谁也不是时代老人。以贬低别人的诗作,彰显自己学问的人,最好也能顺应一点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