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有很多内容,拜年是其中一项。拜年有很多内容,礼节是其中一项。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因此便很注重礼节。然而,当今拜年依旧,礼节却有些淡化。于是,拜年似乎成了应景,年也便有些寡淡。
打麻将的兴趣在于博弈,而不仅仅是几张牌。圣诞节的火热,是因为有圣诞树、圣诞老人的内容充实。倘若仅仅吃一顿圣诞饭,大概也提不起兴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过年大概也应当有一点相辅相成,文质彬彬的内容和形式,否则,便容易寡淡。
拜年有拜年的礼节,这是古老的文化积淀。古老的拜年礼节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行跪拜礼,又叫磕头。初一早晨,晚辈向长辈磕头叩岁,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给晚辈“分岁”又叫“压岁钱”。如今磕头的礼节,似乎已经淡化,农村大概还保留吧。
当然磕头这种跪拜方式,对独生子女,似乎有一点精神和肉体的摧残。因为他们虽然独生了,他们的长辈却依旧成群结队。倘若用这种方式讨“压岁钱”,非晕头转向不可。因此为独生子女身心健康计,愿意磕就磕,不愿意也就罢了。这毕竟是家族内部的事,外人不好干预。
礼节的施行,是要受环境制约的。古代社会,盛行磕头,所以过年时,无论大街小巷,家里屋外,遇到长辈,跪下就磕。如今的社会,公然磕头,大概不行。《郑州晚报》的那位年轻记者,就因为面对一位被救助者的下跪感谢,做出了同样的动作,结果被好事者斥之为,“不成熟”甚至“作秀”等等。
注意力,不放到对贫困者的救助上,而盯紧到下跪上,这也许是有些人的聪明吧。然而为求平等,下跪还礼,还要受到刁难;为拜年,当街磕头,岂不要被砍头。如此看来,磕头拜年,使用在家族尚可,使用到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甚至机关团体,肯定不行。于是为这些人之间的拜年,找出一个合适的礼节,也便成为了一种需要。
鞠躬礼是现在使用较多的一种礼节。这种礼节既无肌肤之交,也能体现出谦恭,还能免除跪地磕头的不便。但这种方式,很有些站立磕头的味道。于是也便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何况行礼时尚须脱帽,立正,也有点太庄严。而且回礼者,倘没有一个好的方式回礼,笑嘻嘻一站,便有点犯傻。
握手,比较司空见惯于当今。但握手用到拜年上,有点滑稽。平时见面、离别,握握手,显得亲热,大过年的,嘴上问声“过年好”,手便伸了过去,动作也不大协调。何况人多时,挨个握手,既有些累,也不大卫生。肢体接触,是传染疾病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对于一些讲究卫生的人,握手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至于拥抱、亲吻,更是一种远离中华民族的礼节。大过年的,见面就啃,满嘴饺子味,不雅。而且这种礼节使用不好,容易引起误会。前些时候巩俐便因为在拍片前和老外拥抱,闹得沸沸扬扬。至于点头礼、招手礼,用在剧院、会场等相距较远,不宜走动的场所尚可。过年时节,两人一见面,相互点一下头,招一下手,那是找不愉快。
前些时候,在电视上出现的中央领导双手抱拳,打拱问候的画面,很为人们所感动。拱手礼,又叫作揖礼,是中国独有的传统礼节。据有人寻典,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然究竟何时使用的,大概谁也没赶上。行礼时,两手握拳,拱手齐眉,不管距离远近,不分地位尊卑,都可使用,实在方便。
这种拱手礼,既有民族风格,又讲究卫生;既能体现庄严尊重,又能免除肌肤之交,用到拜年上,大概可行。当然,古代的拱手礼,也是有些繁琐内容的。那些内容,在古代人人都会,今人想要达到那样的水准,大概又要出现一种新的文凭。能够使用简易化的拱手礼拜年,也算是对中华民族礼仪的一种尊重了。
只有富于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内容,年才能过出中国味。圣诞大餐有圣诞大餐的吃法,满汉全席,有满汉全席的讲究。拜中国年,也需要行中国礼。穿西服,行洋礼,过中国年,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过民族节日,着民族服装,行民族礼,似乎是国际通例。中国人愿意和国际接轨,人家圣诞老人却不愿意穿灶王爷服装。一头热乎,岂不羞哉。
圣诞老人穿灶王爷服装,也成不了中国人;中国人穿西服也成不了洋货,这是先天的无奈。但过民族节日,穿民族服装,增加一点民族色彩,养成一点民族情结,总不会引起洋人的生气吧。前些天,网上便出现一张很能养眼的照片:一位梳着古典发髻、身着明黄色汉服的女子,在北京站的售票大厅排队买火车票,似乎外国的媒介也不曾愤然。
外国的媒介虽然不愤然,中国的海归学者,却很可能不快,这也可能是一种接轨心态的使然吧。但北京站的那些排队买票的人,却没有感到不快。因为他们毕竟是中国人,祖上便曾穿过这样的服装。但恰恰是这些人,是中国年的主流。倘若这些人都穿上民族服装,行中国礼,也许年味会浓一点。
当然,年味浓不浓,和有些人无关。所谓礼节,也只是指民间的拜年。动则便甩出十万二十万的压岁钱,或用悍马、宝马一类作礼品,用屁股拜年也是香的。礼不礼节,也就无所谓了。这些人,本也不讲“礼”。
打麻将的兴趣在于博弈,而不仅仅是几张牌。圣诞节的火热,是因为有圣诞树、圣诞老人的内容充实。倘若仅仅吃一顿圣诞饭,大概也提不起兴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过年大概也应当有一点相辅相成,文质彬彬的内容和形式,否则,便容易寡淡。
拜年有拜年的礼节,这是古老的文化积淀。古老的拜年礼节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行跪拜礼,又叫磕头。初一早晨,晚辈向长辈磕头叩岁,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给晚辈“分岁”又叫“压岁钱”。如今磕头的礼节,似乎已经淡化,农村大概还保留吧。
当然磕头这种跪拜方式,对独生子女,似乎有一点精神和肉体的摧残。因为他们虽然独生了,他们的长辈却依旧成群结队。倘若用这种方式讨“压岁钱”,非晕头转向不可。因此为独生子女身心健康计,愿意磕就磕,不愿意也就罢了。这毕竟是家族内部的事,外人不好干预。
礼节的施行,是要受环境制约的。古代社会,盛行磕头,所以过年时,无论大街小巷,家里屋外,遇到长辈,跪下就磕。如今的社会,公然磕头,大概不行。《郑州晚报》的那位年轻记者,就因为面对一位被救助者的下跪感谢,做出了同样的动作,结果被好事者斥之为,“不成熟”甚至“作秀”等等。
注意力,不放到对贫困者的救助上,而盯紧到下跪上,这也许是有些人的聪明吧。然而为求平等,下跪还礼,还要受到刁难;为拜年,当街磕头,岂不要被砍头。如此看来,磕头拜年,使用在家族尚可,使用到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甚至机关团体,肯定不行。于是为这些人之间的拜年,找出一个合适的礼节,也便成为了一种需要。
鞠躬礼是现在使用较多的一种礼节。这种礼节既无肌肤之交,也能体现出谦恭,还能免除跪地磕头的不便。但这种方式,很有些站立磕头的味道。于是也便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何况行礼时尚须脱帽,立正,也有点太庄严。而且回礼者,倘没有一个好的方式回礼,笑嘻嘻一站,便有点犯傻。
握手,比较司空见惯于当今。但握手用到拜年上,有点滑稽。平时见面、离别,握握手,显得亲热,大过年的,嘴上问声“过年好”,手便伸了过去,动作也不大协调。何况人多时,挨个握手,既有些累,也不大卫生。肢体接触,是传染疾病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对于一些讲究卫生的人,握手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至于拥抱、亲吻,更是一种远离中华民族的礼节。大过年的,见面就啃,满嘴饺子味,不雅。而且这种礼节使用不好,容易引起误会。前些时候巩俐便因为在拍片前和老外拥抱,闹得沸沸扬扬。至于点头礼、招手礼,用在剧院、会场等相距较远,不宜走动的场所尚可。过年时节,两人一见面,相互点一下头,招一下手,那是找不愉快。
前些时候,在电视上出现的中央领导双手抱拳,打拱问候的画面,很为人们所感动。拱手礼,又叫作揖礼,是中国独有的传统礼节。据有人寻典,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当然究竟何时使用的,大概谁也没赶上。行礼时,两手握拳,拱手齐眉,不管距离远近,不分地位尊卑,都可使用,实在方便。
这种拱手礼,既有民族风格,又讲究卫生;既能体现庄严尊重,又能免除肌肤之交,用到拜年上,大概可行。当然,古代的拱手礼,也是有些繁琐内容的。那些内容,在古代人人都会,今人想要达到那样的水准,大概又要出现一种新的文凭。能够使用简易化的拱手礼拜年,也算是对中华民族礼仪的一种尊重了。
只有富于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内容,年才能过出中国味。圣诞大餐有圣诞大餐的吃法,满汉全席,有满汉全席的讲究。拜中国年,也需要行中国礼。穿西服,行洋礼,过中国年,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过民族节日,着民族服装,行民族礼,似乎是国际通例。中国人愿意和国际接轨,人家圣诞老人却不愿意穿灶王爷服装。一头热乎,岂不羞哉。
圣诞老人穿灶王爷服装,也成不了中国人;中国人穿西服也成不了洋货,这是先天的无奈。但过民族节日,穿民族服装,增加一点民族色彩,养成一点民族情结,总不会引起洋人的生气吧。前些天,网上便出现一张很能养眼的照片:一位梳着古典发髻、身着明黄色汉服的女子,在北京站的售票大厅排队买火车票,似乎外国的媒介也不曾愤然。
外国的媒介虽然不愤然,中国的海归学者,却很可能不快,这也可能是一种接轨心态的使然吧。但北京站的那些排队买票的人,却没有感到不快。因为他们毕竟是中国人,祖上便曾穿过这样的服装。但恰恰是这些人,是中国年的主流。倘若这些人都穿上民族服装,行中国礼,也许年味会浓一点。
当然,年味浓不浓,和有些人无关。所谓礼节,也只是指民间的拜年。动则便甩出十万二十万的压岁钱,或用悍马、宝马一类作礼品,用屁股拜年也是香的。礼不礼节,也就无所谓了。这些人,本也不讲“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