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围见绿,曾经很有一阵子轰轰烈烈于各个城市。那个时候老百姓的住宅,虽不如官宦人家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却也大多是有围墙的。这也许是小农经济的养成,也许是防范的需要吧。反正是有的。
后来,据说这围墙,阻隔了视线,压缩了空间,且显得很保守,很不绿色,有人便提出了“拆围见绿”。对于这样的见解,老百姓自然拥护。因为生活在绿色空间,享受大自然的养护,总是一件好事。于是,围墙便被拆除了。
拆除围墙后,围墙里面的绿色通透了,围墙的基础,也植上了花木,城市便给了人们一种开放式的敞亮。后来,有人又提出了“拆违建绿”。于是,那些原本有人居住的违章建筑,便也被拆除,植上了花草。城市,也便在这样的拆除中,绿色了。
然而好景不长,贼的方便,又使人们的心理,不大敞亮了。于是很多人家,便在门窗上安装了各种护栏。护栏虽然防住了贼,却也防住了自己,造成了火灾的隐患。大概更主要的是,有碍了城市的观瞻吧,于是护栏又被拆除了。“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对于大局的需要,老百姓总是无奈。
护栏拆除后,老百姓虽然有些安全忧患,却也没有因此而委靡,日子照样过。然而,近些年随着“御苑”、“豪绅”、“花园”、“帝王”一类豪宅的雄起,围墙,却又轰轰烈烈地出现在了老百姓的眼前。而且这种围墙,远比过去高大,严实,门有护卫站岗,外有保安巡视。老百姓想往里面张望一下,也难。
围墙里面,大概种植的是一些奇花异草吧,因为只有这样的花草,才能匹配里面的人物。只是这样的花草,圈养在了里面。“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那笑声,大概是在嘲笑行人往里面张望的窘象吧。养佳人,那是有权、有钱人的消费,老百姓却是连围墙也进不去的。即使进得去,也非被那里高昂的物业费,攀比的消费,压垮不可。倘如一时心理失衡,发生争议,大概人家拍出的律师费,也够你眼蓝一辈子。
现在的住房,已经远不似平均主义、“大锅饭”时期,按工龄、按人口分配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福利成为了一个不光彩的代名词。好像那本应当是一部分人的专有,而不应当人人共享。于是,有权者、有钱人,也便在“商品化”的口号下,住进了高高的围墙。“多情却被无情恼。”可怜自己为人家“拆围见绿”、“拆违建绿”,人家却建起了围墙,把自己挡在了外面。
有权者、有钱人,居住宽大豪华一些,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几千年的深宅大院,居住的都是有权、有钱人,老百姓虽然在“柴门闻犬吠”中生存,却也“恂恂而起”、“熙熙而乐”,并没有惊扰那些深宅大院。“有多大的屁股,穿多大的裤衩。”老百姓瘦骨伶仃,能有个地方住,有条裤衩穿,也就足矣。
但是忽忽悠悠,老百姓拆除了柴门,拆除了居住多年的矮房,甚至连护栏也拆除了,拔地雄起的豪宅,却建起了高墙。面对这样的不同,老百姓确有些茫然。因为这无异于让老百姓扒掉裤衩,看人家穿西装逛街。同一片蓝天,都生活在市场经济下,一方面要“拆围见绿”,一方面却要高墙雄起。两相对照的结果,老百姓纵然再傻,也会心生疑惑吧。
这个世界固然没有绝对的公平。大屁股穿大裤衩,那是人家肥胖的结果。有权者,有钱人住豪宅,那是人家的能耐。但是在围墙上,便不应当一方面给予建筑的方便,一方面给予拆除的严厉了。因为城市的绿色,是一种共享资源。“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总不应当连一点绿色,也不放过吧。
随着豪宅围墙的雄起,城市便分成了两个世界。一方面是赤裸裸的暴露,一方面是紧紧的包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富人区。”老百姓疑惑,也无奈!
后来,据说这围墙,阻隔了视线,压缩了空间,且显得很保守,很不绿色,有人便提出了“拆围见绿”。对于这样的见解,老百姓自然拥护。因为生活在绿色空间,享受大自然的养护,总是一件好事。于是,围墙便被拆除了。
拆除围墙后,围墙里面的绿色通透了,围墙的基础,也植上了花木,城市便给了人们一种开放式的敞亮。后来,有人又提出了“拆违建绿”。于是,那些原本有人居住的违章建筑,便也被拆除,植上了花草。城市,也便在这样的拆除中,绿色了。
然而好景不长,贼的方便,又使人们的心理,不大敞亮了。于是很多人家,便在门窗上安装了各种护栏。护栏虽然防住了贼,却也防住了自己,造成了火灾的隐患。大概更主要的是,有碍了城市的观瞻吧,于是护栏又被拆除了。“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对于大局的需要,老百姓总是无奈。
护栏拆除后,老百姓虽然有些安全忧患,却也没有因此而委靡,日子照样过。然而,近些年随着“御苑”、“豪绅”、“花园”、“帝王”一类豪宅的雄起,围墙,却又轰轰烈烈地出现在了老百姓的眼前。而且这种围墙,远比过去高大,严实,门有护卫站岗,外有保安巡视。老百姓想往里面张望一下,也难。
围墙里面,大概种植的是一些奇花异草吧,因为只有这样的花草,才能匹配里面的人物。只是这样的花草,圈养在了里面。“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那笑声,大概是在嘲笑行人往里面张望的窘象吧。养佳人,那是有权、有钱人的消费,老百姓却是连围墙也进不去的。即使进得去,也非被那里高昂的物业费,攀比的消费,压垮不可。倘如一时心理失衡,发生争议,大概人家拍出的律师费,也够你眼蓝一辈子。
现在的住房,已经远不似平均主义、“大锅饭”时期,按工龄、按人口分配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福利成为了一个不光彩的代名词。好像那本应当是一部分人的专有,而不应当人人共享。于是,有权者、有钱人,也便在“商品化”的口号下,住进了高高的围墙。“多情却被无情恼。”可怜自己为人家“拆围见绿”、“拆违建绿”,人家却建起了围墙,把自己挡在了外面。
有权者、有钱人,居住宽大豪华一些,老百姓并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几千年的深宅大院,居住的都是有权、有钱人,老百姓虽然在“柴门闻犬吠”中生存,却也“恂恂而起”、“熙熙而乐”,并没有惊扰那些深宅大院。“有多大的屁股,穿多大的裤衩。”老百姓瘦骨伶仃,能有个地方住,有条裤衩穿,也就足矣。
但是忽忽悠悠,老百姓拆除了柴门,拆除了居住多年的矮房,甚至连护栏也拆除了,拔地雄起的豪宅,却建起了高墙。面对这样的不同,老百姓确有些茫然。因为这无异于让老百姓扒掉裤衩,看人家穿西装逛街。同一片蓝天,都生活在市场经济下,一方面要“拆围见绿”,一方面却要高墙雄起。两相对照的结果,老百姓纵然再傻,也会心生疑惑吧。
这个世界固然没有绝对的公平。大屁股穿大裤衩,那是人家肥胖的结果。有权者,有钱人住豪宅,那是人家的能耐。但是在围墙上,便不应当一方面给予建筑的方便,一方面给予拆除的严厉了。因为城市的绿色,是一种共享资源。“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总不应当连一点绿色,也不放过吧。
随着豪宅围墙的雄起,城市便分成了两个世界。一方面是赤裸裸的暴露,一方面是紧紧的包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富人区。”老百姓疑惑,也无奈!
前一篇:秦始皇陵不是无主荒冢
后一篇:西江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