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葛红兵是教授。教授卖瓜,自然不能像王婆一样,招摇于街市;也不能像商人一样,广告于媒体,于是便选择了深圳提供的“中国文学研讨会”。
教授的瓜,不是产出于大地,而是精神产品的《财道》。《财道》是小说,因此推广方式,也便具有了小说的特色。写小说有“曲径通幽”。黄庭坚说:“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那意思便是说,中心思想的表达须在一波三折中,不可铺陈其事直言之。于是葛红兵便先挂起了《中国文学与中国梦》的大标题,再贩卖自己《财富》的私货。也算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推销术吧。
推销成功的最好方法,便是炫耀自己的产品最好。而产品最好,也需要有一个标准。葛红兵的标准便是:“美国有一个德莱塞,他可以用《欲望三部曲》来写美国人和美国梦,那么中国呢?中国是否出现了那种能理解这个时代中国人的梦想,愿意用真诚的谦虚的眼睛观察一下这个世界,真诚地去反映一下这个世界的作家呢?我找来着去,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中国没有,是一大遗憾。可这是潜台词,真正的表意,却出现在一波三折的下文中。
下文的出现,也需要在一波三折的对比中,隆重推出。于是葛红兵先高扬一下“余华是一位不错的作家”,接着便把他的作品《兄弟》(下),狠狠地摔倒了地下:
他用“欲望时代”、“荒诞时代”一言以蔽之地对待这个时代,把这个时代妖魔化,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至少也是不认真和不严肃的,他对这个时代的团体,新白领阶层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去了解的意愿。他只想简单地武断地否定那些渴望富有、渴望成功的人,嘲笑他们,在道德上践踏他们,对他们做歪曲的描绘。事实上,直到现在位置,我们当代文学史上,还没有真正地出现一个正面的“财道”英雄形象——然而我要说的是,在他们的主导下,我们这个国家在过去10年所创造的财富是过去50年的总和。
余华就这样,在葛红兵的先扬后抑中,成为了历史的狗屎堆。而葛红兵的《财富》,却在这样的铺垫后,隆重推出:
我的小说《财道》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苏州一位上市公司老总主动要求参加并提供赞助,他后来在发言中说,“《财道》在姑苏晚报连载一个月来,我们公司许多员工都是这一小说的热心读者。作为企业经理人,经常在所谓的‘财道’摸扒滚打,有过成功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的人,我本人对这本小说也非常钟爱,在崔钧毅这个人物身上,在范建华、武琼斯等人物身上,我常常能看到我自己或者我身边的朋友们的影子。崔钧毅的财道观念可以让我们引以为借鉴,范建华的财道作为则可以作为我们的人生目标,而武琼斯的财道理念则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而更多的公司员工则把这本小说当作励志书来读,有一个员工对我说,他看了这本书,非常激动,觉得小人物也应该有理想,有意志,也能获得成功,崔钧毅贫贱中崛起的历程对他是鼓舞,他甚至能背诵小说中崔钧毅的话,比如:‘贫穷的男人,意志是它唯一的财产’,等等……这部小说秉持的财富观念与人生态度非常符合我们小羚羊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遵循的创业理念。”这位总裁最后说他要感谢我,说我写出了他内心的东西,其实,我也非常感激他,我觉得他读懂了我的小说。我的确认为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是他们,他们创造了时代,而我们只是在享受时代,他们的梦想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梦想,而我们只是被动地裹挟进了这个梦想,他们是造梦人,而我们只是入梦人。
在这段话的结尾处,葛红兵把自己狠狠地贬为了“入梦人”,与他先前高扬的“余华是一位不错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的作品,却也在这样的对比中,一个到了天上,一个掉进了水中。其潜台词,也便在不言自明中付出了水面:能与美国的德莱塞,能与《欲望三部曲》有一拼的,非葛红兵与《财富》莫属。
葛红兵的瓜,就在这样的推销中,成为了最甜;《财富》大概也就成为了中国的“梦”。“什么是当代中国梦呢?我认为这个梦有两个关键词,而这两个关键词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都市’/‘财富’!”葛红兵用自己的定义,把《财富》定义成了中国的梦。为了使这梦更香,瓜更甜,葛红兵又用这一标准证明了别人的瓜,都苦。
从上世纪初的徐枕亚、刘呐鸥、茅盾,到当代的王朔、尤风伟以至70后、80后作家,无一例外,种出的瓜,都苦。唯有葛红兵,塑造了一个正面的财道英雄:“《财道》主人公崔钧毅代表了这种中国梦。”
有愿意品尝葛红兵瓜的吗?尽可以到他的博客中品尝!
教授的瓜,不是产出于大地,而是精神产品的《财道》。《财道》是小说,因此推广方式,也便具有了小说的特色。写小说有“曲径通幽”。黄庭坚说:“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那意思便是说,中心思想的表达须在一波三折中,不可铺陈其事直言之。于是葛红兵便先挂起了《中国文学与中国梦》的大标题,再贩卖自己《财富》的私货。也算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推销术吧。
推销成功的最好方法,便是炫耀自己的产品最好。而产品最好,也需要有一个标准。葛红兵的标准便是:“美国有一个德莱塞,他可以用《欲望三部曲》来写美国人和美国梦,那么中国呢?中国是否出现了那种能理解这个时代中国人的梦想,愿意用真诚的谦虚的眼睛观察一下这个世界,真诚地去反映一下这个世界的作家呢?我找来着去,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中国没有,是一大遗憾。可这是潜台词,真正的表意,却出现在一波三折的下文中。
下文的出现,也需要在一波三折的对比中,隆重推出。于是葛红兵先高扬一下“余华是一位不错的作家”,接着便把他的作品《兄弟》(下),狠狠地摔倒了地下:
他用“欲望时代”、“荒诞时代”一言以蔽之地对待这个时代,把这个时代妖魔化,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至少也是不认真和不严肃的,他对这个时代的团体,新白领阶层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去了解的意愿。他只想简单地武断地否定那些渴望富有、渴望成功的人,嘲笑他们,在道德上践踏他们,对他们做歪曲的描绘。事实上,直到现在位置,我们当代文学史上,还没有真正地出现一个正面的“财道”英雄形象——然而我要说的是,在他们的主导下,我们这个国家在过去10年所创造的财富是过去50年的总和。
余华就这样,在葛红兵的先扬后抑中,成为了历史的狗屎堆。而葛红兵的《财富》,却在这样的铺垫后,隆重推出:
我的小说《财道》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苏州一位上市公司老总主动要求参加并提供赞助,他后来在发言中说,“《财道》在姑苏晚报连载一个月来,我们公司许多员工都是这一小说的热心读者。作为企业经理人,经常在所谓的‘财道’摸扒滚打,有过成功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的人,我本人对这本小说也非常钟爱,在崔钧毅这个人物身上,在范建华、武琼斯等人物身上,我常常能看到我自己或者我身边的朋友们的影子。崔钧毅的财道观念可以让我们引以为借鉴,范建华的财道作为则可以作为我们的人生目标,而武琼斯的财道理念则可以让我们引以为戒。而更多的公司员工则把这本小说当作励志书来读,有一个员工对我说,他看了这本书,非常激动,觉得小人物也应该有理想,有意志,也能获得成功,崔钧毅贫贱中崛起的历程对他是鼓舞,他甚至能背诵小说中崔钧毅的话,比如:‘贫穷的男人,意志是它唯一的财产’,等等……这部小说秉持的财富观念与人生态度非常符合我们小羚羊有限公司一直以来遵循的创业理念。”这位总裁最后说他要感谢我,说我写出了他内心的东西,其实,我也非常感激他,我觉得他读懂了我的小说。我的确认为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是他们,他们创造了时代,而我们只是在享受时代,他们的梦想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梦想,而我们只是被动地裹挟进了这个梦想,他们是造梦人,而我们只是入梦人。
在这段话的结尾处,葛红兵把自己狠狠地贬为了“入梦人”,与他先前高扬的“余华是一位不错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的作品,却也在这样的对比中,一个到了天上,一个掉进了水中。其潜台词,也便在不言自明中付出了水面:能与美国的德莱塞,能与《欲望三部曲》有一拼的,非葛红兵与《财富》莫属。
葛红兵的瓜,就在这样的推销中,成为了最甜;《财富》大概也就成为了中国的“梦”。“什么是当代中国梦呢?我认为这个梦有两个关键词,而这两个关键词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都市’/‘财富’!”葛红兵用自己的定义,把《财富》定义成了中国的梦。为了使这梦更香,瓜更甜,葛红兵又用这一标准证明了别人的瓜,都苦。
从上世纪初的徐枕亚、刘呐鸥、茅盾,到当代的王朔、尤风伟以至70后、80后作家,无一例外,种出的瓜,都苦。唯有葛红兵,塑造了一个正面的财道英雄:“《财道》主人公崔钧毅代表了这种中国梦。”
有愿意品尝葛红兵瓜的吗?尽可以到他的博客中品尝!
前一篇:悲怆的槌声与枪声
后一篇:轿车山上跑 佛主心中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