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挨打 教育受辱
教师不可以体罚学生,这样的道理,似乎无需有识之士喋喋不休的提醒。因为他既不符合现代的教育思想,也不符合法律的条文。现代的教育讲究的是师生平等,相互学习。古代的那种天、地、君、亲、师的师道尊严教育,早已经烟消云散于历史了。但是不知道是矫枉过正,抑或是物极必反,当师道尊严被扫地出门后,学生打教师的现象却有些甚嚣尘上。
前些天,浙江温州的灵昆镇灵昆中学,发生了一起因为校长打了学生一巴掌,家长便将前去家访的校长杀死的事件。校长尸骨未寒,教师一片悲痛,然而却有个叫小飞的学生要买鞭炮“庆祝”。并在校门附近拦截同学,要求每人“募捐”1元钱。一位女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愤而斥责:“这简直是禽兽行为,太没人性了。”小飞听说之后,竟操起一条三角铁,冲进教师办公室去打那位女教师,被人拉住夺下后,他将一本书狠狠地砸向那位女教师头部。当教育局有关领导要他解释时,他竟然叼起一根燃着的香烟,说:“我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你们管不着。”
面对着学生的这种“庆祝”、恐吓、侮辱,教师很有些无奈。但是这样的软弱,似乎也显示了一点教育的无能。当然对于学生的这种反常表现,专家们完全可以将其归咎到学校教育的失败中。但是,学校并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地方,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反映,都会在学生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常常会大于学校的那种正面说教。人说,“教育不是万能的”,那大抵是指学校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出现在学生身上的这种打骂教师的现象,大概蕴含有一点学生对教育的不满吧。近些年教育实行产业化了,产业化的经营过程,必然需要教师充当掮客,随时向学生收取各种费用。于是,曾经的诲人不倦形象,变成了整天算计学生的商人;曾经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了收取小钱的摊贩。尽管这样的情形也很使教师为难,甚至他们也没能享用到这其间的经济效益。但是整个教育产业化的大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想象,必然会弱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恶化教师的社会地位。于是,他们的因为不受尊敬而挨打,似乎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情绪对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敌对矛盾。这种敌对情绪的养成,可以断言,绝非一日之寒。长时间的教育管理手段经济化,量化考核,末位淘汰制的施行,很可能是熏陶奠定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落实这样的一些管理手段,很多学校都推行了诸如:优秀率、及格率、升学率、名牌大学考入率、达标率等等量化指标的考核。这些指标在胁迫着教师岗位,尊严、甚至威胁着他们生计的同时,却也迫使他们不计后果,各以八仙过海之能事,千方百计来完成。
在完成这样的考核指标中,大概嫌贫爱富也便在所难免。因为很多指标的设定,本就需要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完成,而所谓的差等生,是难担此重任的。这样的结果似乎也有根据,古代便有“因材施教”的说法,那大抵也是因为学生由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等的不尽相同,而造成了诸多差异的结果。正是这种差异的出现,使学生出现了优劣迥异的分野。其间所谓的差等生,或曰后进生,便成为了教师不喜欢的一类。
后进生的转化,大概会出现在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名教师的工作日程中。但他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教育的各个历史时期,便说明这也确实是教育工作的一件,至今尚无灵药妙招能解的难题。倘若有,大概这样的提法,这样的学生也就不会出现了。没有灵药妙招,便只能花费时间一点点转化。但是指标的考核,却很难给教师这样的方便。那结果便是舍卒保车,优者益优,劣者益劣。于是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便只能在这样的境况中,艰难的度日。长时间的承受如此待遇,倘如不心生怨愤,站到教师的对立面,便可能是智商和情商都为零了。而正是这样的一些学生,充当了打骂教师的主力。
这样的一些常常能给教师与学生带来裂痕的管理手段,却很为一些教育专家所欣赏,其间的原因,大抵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必须围绕升学而进行的结果吧。因为倘如没有这样的考核,便没有班级的升学率,没有班级的升学率,自然会影响到学校,甚至整个地区的升学率。而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难堪的大概便不仅仅是学校了。山西省榆社县委常委会就曾经因为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而通过电视向全县人民道歉。为了考试而设定的考核,分裂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却要教师承担,以致发生到学生打骂教师的地步,这后面或许也能看到一些教育的羞辱吧。
升学教育的结果,必然会弱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那大抵是因为在钱的面前,一切说教都苍白无力的结果。当今比较盛行的一句教育口号是“知识改变命运”。那言外之意,只有获取知识,方能谋取官位,谋取金钱。这样的教育目的,无疑是一种逐利教育。在这样的教育口号下,大概让学生胸怀大志,目标远大也难。在一个失去了信仰的学生眼中,教师的形象再高大,怕也难于高大起来吧。
教师形象的弱化,当然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近些年造假之风时而在教师中出现,作业批改次数,学生谈话次数,课堂发言情况,搞启发式教学,班级总结,班干部总结等等,都需要进行量化考核。而这些量化的考核项目,有些教师可以自己编制,有些却需要学生的参与。倘使这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也还顺畅,倘使有些内容无中生有或者夸大其实,便让学生感到教师也不过如此,他们也是需要造假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个造假的教师形象,想让学生尊重,大概也难。
《学记》中有一句话说:“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教师身份出现的臣子,即使见到君主,也要免行君臣之礼的。那是一种真正的尊师重教。然而这样的尊师重教,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句“为人师表”的名言。这句话究竟内蕴有怎样的内容,不大清楚,但倘如当真认为教师可以为人师表,就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信任他们的教学,关心他们的进步,保护他们的形象。然而现实却是把无休止的考核加到了他们身上,甚至还要在学生、家长中,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这样的“师表”大概不要说学生不能尊重,社会也不会认同吧。神坛的设定,不一定能使教师成神,真正的关心,应当是让全社会来育人,而不要把压力都加到教师的身上。
教师被学生打骂,绝不是起于清萍之末。倘如看不到这后面蕴含的深层次原因,便很难解释,灵昆镇灵昆中学那个叫小飞的学生,所以敢于有恃无恐地打骂教师,公然挑战教育局有关领导的原因。学生敢于打骂教师,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些教育的无能,而那无能的来源,却应当是自己形象的不佳。一个天底下最阳光的行业,竟然出现了如此不佳的形象,教育确实也到了应该反思一下的时候了。反思的结果,似乎应当承认:学生打教师,羞辱的是教育。
教师不可以体罚学生,这样的道理,似乎无需有识之士喋喋不休的提醒。因为他既不符合现代的教育思想,也不符合法律的条文。现代的教育讲究的是师生平等,相互学习。古代的那种天、地、君、亲、师的师道尊严教育,早已经烟消云散于历史了。但是不知道是矫枉过正,抑或是物极必反,当师道尊严被扫地出门后,学生打教师的现象却有些甚嚣尘上。
前些天,浙江温州的灵昆镇灵昆中学,发生了一起因为校长打了学生一巴掌,家长便将前去家访的校长杀死的事件。校长尸骨未寒,教师一片悲痛,然而却有个叫小飞的学生要买鞭炮“庆祝”。并在校门附近拦截同学,要求每人“募捐”1元钱。一位女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愤而斥责:“这简直是禽兽行为,太没人性了。”小飞听说之后,竟操起一条三角铁,冲进教师办公室去打那位女教师,被人拉住夺下后,他将一本书狠狠地砸向那位女教师头部。当教育局有关领导要他解释时,他竟然叼起一根燃着的香烟,说:“我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你们管不着。”
面对着学生的这种“庆祝”、恐吓、侮辱,教师很有些无奈。但是这样的软弱,似乎也显示了一点教育的无能。当然对于学生的这种反常表现,专家们完全可以将其归咎到学校教育的失败中。但是,学校并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地方,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反映,都会在学生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常常会大于学校的那种正面说教。人说,“教育不是万能的”,那大抵是指学校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出现在学生身上的这种打骂教师的现象,大概蕴含有一点学生对教育的不满吧。近些年教育实行产业化了,产业化的经营过程,必然需要教师充当掮客,随时向学生收取各种费用。于是,曾经的诲人不倦形象,变成了整天算计学生的商人;曾经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了收取小钱的摊贩。尽管这样的情形也很使教师为难,甚至他们也没能享用到这其间的经济效益。但是整个教育产业化的大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想象,必然会弱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恶化教师的社会地位。于是,他们的因为不受尊敬而挨打,似乎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师与学生的这种情绪对立,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敌对矛盾。这种敌对情绪的养成,可以断言,绝非一日之寒。长时间的教育管理手段经济化,量化考核,末位淘汰制的施行,很可能是熏陶奠定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落实这样的一些管理手段,很多学校都推行了诸如:优秀率、及格率、升学率、名牌大学考入率、达标率等等量化指标的考核。这些指标在胁迫着教师岗位,尊严、甚至威胁着他们生计的同时,却也迫使他们不计后果,各以八仙过海之能事,千方百计来完成。
在完成这样的考核指标中,大概嫌贫爱富也便在所难免。因为很多指标的设定,本就需要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完成,而所谓的差等生,是难担此重任的。这样的结果似乎也有根据,古代便有“因材施教”的说法,那大抵也是因为学生由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等的不尽相同,而造成了诸多差异的结果。正是这种差异的出现,使学生出现了优劣迥异的分野。其间所谓的差等生,或曰后进生,便成为了教师不喜欢的一类。
后进生的转化,大概会出现在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名教师的工作日程中。但他又实实在在存在于教育的各个历史时期,便说明这也确实是教育工作的一件,至今尚无灵药妙招能解的难题。倘若有,大概这样的提法,这样的学生也就不会出现了。没有灵药妙招,便只能花费时间一点点转化。但是指标的考核,却很难给教师这样的方便。那结果便是舍卒保车,优者益优,劣者益劣。于是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便只能在这样的境况中,艰难的度日。长时间的承受如此待遇,倘如不心生怨愤,站到教师的对立面,便可能是智商和情商都为零了。而正是这样的一些学生,充当了打骂教师的主力。
这样的一些常常能给教师与学生带来裂痕的管理手段,却很为一些教育专家所欣赏,其间的原因,大抵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必须围绕升学而进行的结果吧。因为倘如没有这样的考核,便没有班级的升学率,没有班级的升学率,自然会影响到学校,甚至整个地区的升学率。而这样的结果一旦出现,难堪的大概便不仅仅是学校了。山西省榆社县委常委会就曾经因为高考成绩大面积滑坡,而通过电视向全县人民道歉。为了考试而设定的考核,分裂了教师和学生的感情,却要教师承担,以致发生到学生打骂教师的地步,这后面或许也能看到一些教育的羞辱吧。
升学教育的结果,必然会弱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那大抵是因为在钱的面前,一切说教都苍白无力的结果。当今比较盛行的一句教育口号是“知识改变命运”。那言外之意,只有获取知识,方能谋取官位,谋取金钱。这样的教育目的,无疑是一种逐利教育。在这样的教育口号下,大概让学生胸怀大志,目标远大也难。在一个失去了信仰的学生眼中,教师的形象再高大,怕也难于高大起来吧。
教师形象的弱化,当然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近些年造假之风时而在教师中出现,作业批改次数,学生谈话次数,课堂发言情况,搞启发式教学,班级总结,班干部总结等等,都需要进行量化考核。而这些量化的考核项目,有些教师可以自己编制,有些却需要学生的参与。倘使这里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也还顺畅,倘使有些内容无中生有或者夸大其实,便让学生感到教师也不过如此,他们也是需要造假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个造假的教师形象,想让学生尊重,大概也难。
《学记》中有一句话说:“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教师身份出现的臣子,即使见到君主,也要免行君臣之礼的。那是一种真正的尊师重教。然而这样的尊师重教,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句“为人师表”的名言。这句话究竟内蕴有怎样的内容,不大清楚,但倘如当真认为教师可以为人师表,就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信任他们的教学,关心他们的进步,保护他们的形象。然而现实却是把无休止的考核加到了他们身上,甚至还要在学生、家长中,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这样的“师表”大概不要说学生不能尊重,社会也不会认同吧。神坛的设定,不一定能使教师成神,真正的关心,应当是让全社会来育人,而不要把压力都加到教师的身上。
教师被学生打骂,绝不是起于清萍之末。倘如看不到这后面蕴含的深层次原因,便很难解释,灵昆镇灵昆中学那个叫小飞的学生,所以敢于有恃无恐地打骂教师,公然挑战教育局有关领导的原因。学生敢于打骂教师,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些教育的无能,而那无能的来源,却应当是自己形象的不佳。一个天底下最阳光的行业,竟然出现了如此不佳的形象,教育确实也到了应该反思一下的时候了。反思的结果,似乎应当承认:学生打教师,羞辱的是教育。
前一篇:是不是我的机子又发生了毛病?
后一篇:学生打架学校被罚 教育早晚得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