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为啥“漠视”地震
(2013-05-21 12:24:00)
标签:
地震唐诗诗歌李天琪文化 |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歌特别繁荣。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五万首之多。
这些诗歌,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歌颂战争的正义;有的抒发爱国情怀;有的抒写个人抱负;有的表达人生悲欢的;有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的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生态、社会风习、直至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然而,在如此巨量的诗歌中,却鲜见以地震为题材的诗歌,仅见到的几首,也因其艺术局限而流传不广,很少被人提及。这难道是唐代很少发生地震,还是唐诗有意“漠视”灾难?
其实,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任何朝代都有地震,尤其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时间较长的唐代,更难以避免。有记载表明,唐代发生大小地震百余起,这还不包括那些没有纪录下来的地震。因为在中国古代,限于交通条件,在交通极其困难的偏远之地,如一旦发生地震,并不能及时上报中央,再加上种种人为因素,造成史官不闻,记录缺失。
查阅资料可知,《唐书》本纪共记录地震97次,其中京师地区达42次。大家知道,唐朝的都城在长安,而长安在历史上本来就处在地震频发的地带,按理,京师附近的地震记录如此之多,而作为大多数有着官宦背景的唐代诗人,应该对这些天灾是知悉的,为什么却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很难见到一首出色的地震诗歌呢?
我们不妨从古代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入手,来看看古人们是如何看待地震的。《旧唐书》卷37《五行志》云:贞元三年(787年)十一月己卯夜,京师地震,是夕者三,巢鸟皆惊,人多去室。东都、蒲、陕亦然。四年(788年)正月朔日,德宗御含元殿受朝贺。是日质明,殿阶及栏槛三十余间,无故自坏,甲士死者十余人。其夜,京师地震。二日又震,三日又震,十八日又震,十九日又震,二十日又震。帝谓宰臣曰:“盖朕寡德,屡致后土震惊,但当修政,以答天谴耳。”
以上记载,几乎可以说是今天地震的写真,地震一俟发生,接着是余震不断。记载中虽然没有详述古人是怎样避险的,但从人们对地震的认识来看,他们是把地震看做上天对人类的某种告诫,认为地震是某种不祥之兆,因此才有“天谴”的记载。
唐代虽然是我国封建王朝中少有的鼎盛和平时期,但仍然充满着反叛、杀戮、饥荒、瘟疫、欺骗、和背叛,以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杰出代表的诗人,不仅创造了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的咏物诗;怀古咏史的怀古诗、边塞征战的边塞诗,还有送别诗、悼亡诗、闺怨诗、思乡诗、讽谕诗等等,尤其是杜甫的《三吏》和《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的残酷。但这些多为人祸,而非天灾。
以今天的眼光和认识来看,唐代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获得了高度发展,但他们对地震等一些自然现象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天谴和报应的唯心认识当中,地震难入唐诗,或者说唐诗“漠视”地震,不是唐代诗人缺乏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而是历史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