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时代的洞庭湖再造
(2025-03-24 12:31:28)
生态文明时代的洞庭湖再造
湖南
三峡水库的修建对洞庭湖来说,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其中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产生的效益,利远大于弊,为洞庭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新的机遇。怎样趋利避害?怎样避灾减灾?怎样使湖区更加安全?在生态文明时代怎样再造人水和谐的洞庭湖?已成为湖南特别是洞庭湖区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洞庭湖区与三峡工程概况
洞庭湖纯湖区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15200平方公里,湖北3580平方公里。1825年洞庭湖面积约达6,000平方公里,1949年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公里,1995年湖面积减为2625平方公里。
三峡工程的兴建,为洞庭湖根本性的治理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对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设计洪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二、“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症结,在三峡水库运用后并没有完全解除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是有根据的。他的症结,是由荆江河段特有的地形地质条件、特有的水文条件以及历代“舍南保北”治水方针等因素累积的结果。
一是特有的地形地质条件。上荆江为顺直微曲性河段,长约167公里,特点是河床高,两岸地势低,北岸更低,南岸比北岸高约8-10米,长江汛期时犹如“地上河”。
二是特有的水文条件。由于荆江河道包括向洞庭湖分洪的泄洪能力只有6万多立方米/秒,而近800多年来荆江洪峰流量超过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达11万立方米/秒。
三是“舍南保北”治水方针导致的后果。从沙市河床断面可见,南岸大堤保护区地面比北岸大堤保护区地面平均要高6-8米,甚至10米;在洪水期间,水位高于北面地面达到14-15米,从而造成荆北地区面临毁灭性灾害的危险。
三、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公共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公共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防洪、供水、血防、水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一)洞庭湖调蓄洪水的功能及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城市防洪排涝对策措施
洞庭湖既是长江的“胃”,也是长江的“肾”,对调蓄长江洪水和调节长江中游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若遇1954年型大洪水,城陵矶附近地区仍有320亿立方米超额洪水的蓄洪任务,湖南、湖北各承担一半。洞庭湖这个保国安民的湖,确实具有不可缺少的举足轻重作用。
(二)三峡水库运用后来水来沙减少对洞庭湖区供水与水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启用后,四水入湖年径流量也在减少。1991-1998年三峡水库启用前,入湖年径流量为1888亿立方米;2004年三峡水库启用后,入湖年径流量为1499亿立方米。三峡水库10月份蓄水后,使长江水位急剧下降,致使10月与11月洞庭湖水位相差很大。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后,最近几年的10月、11月坝下水位急速降低,洞庭湖水也急速流入长江。只要三峡水库蓄水关闸,洞庭湖水位很快就降低。
解决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区以及四水流域枯水期缺水的问题,比较理想和有可能实现的办法,是上游水库科学调度,适时适量给下游补水。只要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及上游水库联调后,三峡水库在枯水期实现每秒8000-10000立方米的下泄量是可能的,2009年10月26日下泄量为9160立方米是可行的。湖南省2006年已建水库13105座,总库容389.69亿立方米。只要将东江、五强溪、柘溪等水库科学合理调度,同时在四水下游及洞庭湖中的大通湖等低洼地带修建一批平原水库,加上在“四口”适当位置有选择地建闸引水,特别是扩展松滋河道引水入洞庭湖,枯水期四水流域及洞庭湖缺水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三)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从时间上看,6-9月的汛期、10月—11月的退水期,12月至次年4月的枯水期,三峡水库调度对洞庭湖区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各不相同。
从空间上看,三峡工程运用后,由于入湖来水来沙减少,洞庭湖区泥沙淤积的变化以及芦洲退化成芦杂湖或草湖,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被水淹没8个月以上洲滩,血吸虫寄生钉螺无法生存,湖洲江滩钉螺面积增长将得到缓解。
(四)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主要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潜育化,血吸虫疫情、候鸟栖息和食源、水体环境容量、水体和土壤污染等。对湖区水域污染,特别是磷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前,洞庭湖区一些地方缺水已成为突出问题,其中华容县缺水尤为突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用水得不到保证,湖区需要解决饮水安全人口达350万人,占全省的24.5%。上述问题,在三峡水库运用后随着入湖水沙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五)三峡水库的成功运用,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标志着长江防洪“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也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难得机遇。因此,应当适时调整洞庭湖整治思路,寻求长治久安的新对策新举措。比如,堵支并流、四口适当位置建闸和湖口筑坝,是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了。在太通湖等低洼地带以及洞庭湖主航道区,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湖泊,把洞庭湖这个盛水的大碟子变成若干个装水的大坛子,解决湖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问题,发挥湿地储水作用,也有利于解决航运用水与河湖生态用水。
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标志着长江防洪“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也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难得机遇。因此,应当适时调整洞庭湖整治思路,寻求长治久安的新对策新举措。比如,堵支并流、四口建闸和湖口筑坝,是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了。在太通湖等低洼地带以及洞庭湖主航道区,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湖泊,把洞庭湖这个盛水的大碟子变成若干个装水的大坛子,解决湖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问题,发挥湿地储水作用,也有利于解决航运用水与河湖生态用水。
(六)在枝城到松滋的长江大拐弯处兴建无坝引水工程,有望收到江湖两利的奇效
武汉市十大热心市民、首届中国民间环保优秀人物张承建历时十多年考察发现,可在宜都市枝城镇洋溪街至松滋县车阳河乡大拐弯处兴建类似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和人工运河。张承建的构想,在2007年第5期《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梦(珍藏版上卷)》第194页已经刊载,题目是《长江“润泽海”:在造千里洞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洋溪街北面的长江出峡后作了180度大拐弯,大自然已经将江心岛布置在大江之中,在此兴建双豚一次分水坝、豚嘴二次分水堤、上江口渠首、飞沙堰溢洪道、引水运河等工程,能够解决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渠道进水量等问题。渠道上江口,汛期江面水位海拔54米,枯水期37米;澧水新洲汛期水位43.38米,枯水期29.25米。洋溪街到松滋县小南海湖,挡有一座前山,适宜开凿类似都江堰的宝瓶口水道。上江口到津市澧水,总长约七八十公里,上江口需穿凿前山一二十公里,新开运河能够成为长江向洞庭湖分流的主干,经过“削枝并干”等治理措施,能够改变洞庭湖区河道纵横交错的杂乱局面。三峡水库下泄的“清水”入洞庭,能够解决冬春季缺水问题,可望再造一个人水和谐的千里大洞庭。
长江流至枝城的大拐弯处前方有座山麓,适宜开凿类似都江堰的“宝瓶口水道”,水能自流到洞庭湖。真是天赐中华,天赐洞庭!
从凹凸形《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长江流至枝城,前方有一座山麓,正因为有这座山才使长江出峡口后拐了一个大弯。据初步了解,山体以砂砾石为基座,属红土砾石丘陵六级阶地,山坡高度不到200米。这座山是上荆江的制高点,在此修筑长江至洞庭湖的分水口和人工运河,水能够自流到洞庭湖。
如果地质条件和其他相应条件具备,这一新千年的“都江堰”必能成为一举多得的江湖两利工程。它的好处有三条:一是分流长江进入荆江的超额洪水,降低长江中游汛期水位;二是能够遏制荆江大堤的“清水”冲涮,有利于两湖平原抗洪抢险;三是增加三峡水库下泄的“清水”入洞庭,能够解决洞庭湖冬春季缺水问题。为此,特建议长江水利委员会及湖南、湖北两省的有关部门及早进行勘测、设计和论证。
从历史看,人类文明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一次飞跃,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洞庭湖区具有建设生态型湖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生态文明时代能够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顺应自然再造千里大洞庭。在全球性面临水危机的时候,未来中国的第一大湖——洞庭湖,拥有的丰富水资源和秀美的人水和谐环境,一定能够成为一笔巨大财富。到那时,洞庭湖将呈现一个洪水季节浩浩汤汤,枯水季节郁郁葱葱,环湖旅游城镇星罗棋布的壮观景象,留给子孙后代的必定会是一幅蓝天碧水绿地组成的美好图景,也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生态城市群落和优美生态风景旅游区。
(作者当时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研究员,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此文是2009年11月28日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年度理事会暨三峡工程与流域经济研讨会交流论文,受到广泛赞扬和认可。2025年2月1日复核3800字。2025年3月25日郭辉东万化境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