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耒阳·神农创耒与稻作文化
(2025-03-20 17:25:29)耒·耒阳·神农创耒与稻作文化
郭辉东
一、引言
《耒·耒阳·神农创耒与稻作文化》,一看这篇文章的题目,似乎有点奇特。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有机地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在耒阳创耒与农耕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展现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长卷。这篇文章的题目,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历史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的结果。
为了论证“神农创耒”与稻作文化的关系,本人在研究湖南与中华远古文明的过程中,三年前就进行过相关的考证与考察。2001年11月,本人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梁绍辉、吕芳文等专家进行“舜文化研究与永州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时,考察了道县玉蟾岩125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2002年11月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专家林河一起进行了以寻找“中华远古文明基因”的实地考察,途经耒阳考证“耒的由来”,到嘉禾考证“天降嘉禾”的传说,赴道县考察玉蟾岩稻作遗址,再到杂交水稻诞生地——安江农校及与之一江之隔的7600年前高庙遗址考察,然后再到新晃考察旧石器时代遗址和黔东南稻作文化遗存,印证了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发源地和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观点,还得出了湖南是古今两神农诞生地的结论,古代神农是安葬在“茶乡之尾”的炎帝,当代神农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前后,本人还先后两次考察了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炎帝陵以及茶陵野生稻,并先后发表了《湖南是世界水稻王国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湖南永州稻作文化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2002世界水稻大会论文)、《水稻栽培面临第三次变革,湖南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湖南能领跑世界第三次稻作革命吗?》等一系列文章10余万字。其中在《领跑》一文中指出:神农创耒的传说与历史文献记载,也说明湖南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耒”是耕地的工具,耕作、耕耘等与耕种有关的字都带“耒”字旁。
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回答:耒是什么?耒是谁创造的?耒与耒阳有什么关系?耒在中国和世界农业文明史上有什么地位和作用?
二、“神农创耒”用牛耕是世界农业文明进程中划时代的大事件
“耒”是什么?耒是谁创造的?
1979年出版的《辞海》缩印本第1813页是这样说的:《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木柔木为耒”。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耜是耒耜的铲,耒是耒耜的柄。以后亦以耒耜为农具的总称。据查:此段的全文是“包牺氏殁,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木柔木为耒,耒耨之利,兼取诸益。”
据对古文献考证,神农创耒和教民耕种的记载达20多处。因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何光岳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李绍平教授另有专文论及,此文从略。
农耕,中华文明之母,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源。我国农耕文化的创造者,是炎帝时代众多民族的原始先民。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炎帝神农以其超凡的智慧、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为开拓农耕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于“神农创耒”并用牛耕的问题,长期从事中华文明起源探讨的张佩琪在《炎帝神农氏二重考》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神农之时耕而食”(吕振羽:《中国简明通史》引《庄子》)。耕具是什么呢?是犁。“赵翼和赵春沂主张牛耕始于神农氏”(赵翼:《陔余从考》卷十九《牛耕不始于赵过》)。神农改为用耒耜犁田,即在耒的下端加耜(实为犁头),并改用牛力在前拉动。牛力要比人力大十倍以上,翻土下种,再碎土复盖。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神农用牛耕,是中国农业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是标志中国原始农业社会的开始。牛有两种,有水牛和黄牛。长江流域水田多用水牛,黄河流域种谷黍和麦,主要用黄牛。
山东嘉祥祠石刻有《神农执耒图》,是古人用图像的方式记载神农创耒并用牛耕的故事。
据《中国神话传说》引《路史·后记三》的记载:“炎帝乃命邢天作扶犁之乐”。如今炎陵故地氵米水的广大农村,有的老农犁田时还喜欢唱一种犁田的民间歌谣——《犁田歌》。歌词分春夏秋冬四段,每段四句,最末一句加衬词反复,其第一段是:春季里来雨水天,赶起黄牯去犁田。黄牯拖犁团团转,犁出一个丰收年。呀咿呀子哟,犁出一个丰收年。这曲“扶犁之乐”,不仅伴随氵米水波涛呤唱了数千年,也伴随耒水潇潇风雨呤唱了数千年。
三、耒阳是“耒”的发明地,这是有史籍记载为证的
“耒耜”是在什么地方创造的?是在“郴州之耒”所创造的。那么,耒山与耒阳是什么关系呢?
《衡湘传闻》载:“神农氏之裔,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明统一志》谓:“耒水出郴州之耒山”。
今天的耒阳市,原名耒阳县,曾属郴州,现属衡阳市。中国历史上对地理方位与阴阳的界定是:“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耒阳因在耒水之阳而得名,以“耒”为名的县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辞海》对耒水和耒阳的注释为:“耒水湘江支流。在湖南东南部。上游沤水出桂东县北境万洋山,流经汝城、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到衡阳市入湘江。长465公里。”“耒阳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湘江支流耒水及京广铁路纵贯。秦置耒阳县,隋改氵耒阴县,唐复改耒阳县。农产以稻、甘薯、棉花、烟草、黄花菜为主,林产有油茶、茶叶、竹、松、杉、柑桔。矿产有煤等。”
四、从“天降嘉禾”到湖南至今保有成片“野禾”,再加上一系列考古发现表明,湖南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发源地
炎帝神农氏发明和培育水稻良种——“嘉禾”,对中国后世培育水稻良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嘉禾县学记》也有与上述相似的记载:“嘉禾,故禾仓也。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教耕作,于其地为禾仓,后以置县。徇其实曰嘉禾县。”嘉禾县治设禾仓镇,即古之禾仓堡。这里是“天降嘉种”、“天降嘉禾”神农教耕作的地方。现今的嘉禾县在耒阳市西南,中间隔有桂阳县,边境相距约50公里。
栽培稻的祖先是野生稻,只有存在野生稻的地区,当地民族才有可能把它培育为栽培稻。《说文解字》中的“禾尼”字,就是指的野生稻。“稻今年死,来年生曰禾尼”。我国史籍记载的野生稻多在南方。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江苏、浙江、台湾等地均有发现或有过野生稻的记载。
在与耒阳不远的茶陵尧水乡艾里村,1981年发现了成片的野生稻,1983年10月经中国南方13省的水稻专家学者鉴定后命名为“茶陵野生稻”。在茶陵独岭坳遗址,有距今7000——6500年之间的早期稻作遗存。在距道县玉蟾岩不远的江永县至今也有成片的野生稻。
我的老家居耒阳与茶陵之间的永兴,耒阳和永兴说的禾即稻,叫野生稻为“野禾”,有的老百姓还以“野禾”为乳名,说明在这一带自古就有野生稻存在。《拾遗记·炎帝神农》称:“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在耒阳和永兴,禾与稻是同名的,禾田即稻田,割稻为杀禾,打稻为扮禾,脱粒的木桶为禾桶,禾穗为禾线,晒谷坪为禾坪。
近20年来的考古发现一再证明,湖南是世界稻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道县玉蟾岩125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澧县八十土当8500年数万粒栽培水稻、澧县彭头山6500年左右水稻田的考古发现,茶陵独岭坳7000—6500年的稻作遗存,改写了“中国稻作是7000年前从印度传进的”定论,并证明了人工栽培稻是由长江中游的湖南经湖北、江西、浙江的路线传播的,于3000多年前传到日本。
当前,世界第三次稻作革命已经勃然兴起。把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成杂交稻和超级稻、再用非洲野生稻或其他地方的野生稻与杂交超级稻进行远缘杂交而形成不需每年栽种的超高产优质稻,这是水稻栽培史上的三次革命。学术界对此有比较广泛的认同,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走近科学栏目2003年10月30日以《破解长雄稻》为题,对此有专题介绍。作为世界稻作最早发源地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在地的湖南,有能力、有条件在水稻栽培史上第三次革命中再创辉煌,有可能实现袁隆平的梦——“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本文是中国(耒阳)农耕文化论坛交流论文。原载许焕杰主编的《神农创耒与农耕文明》第59—63页,岳麓书社2004年9月出版。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副厅级研究员,经济学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