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2025-03-20 17:32:18)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李
值此2012中国“虞舜与九嶷” 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宁远县隆重举行之际,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虞舜和舜文化研究的历史研究工作者,感到十分欣慰,在表示热烈祝贺的同时,我借这个机会就“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和商酌。对于虞舜和舜文化的研究,我们应当以4000多年前的虞舜时期作为切入点,从中国早期文明的长度、广度、高度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把古史传说、经史典籍与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进行鉴析与印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思想源头、道德源头审视虞舜及舜文化的价值,为新时期史学研究与道德建设的学术殿堂提供精良土坯和基石,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1) 关于虞舜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时空坐标中的位置
什么叫做文化?什么叫做文明?我认为,人类只要他能够有所作为,能够使用工具,有一些人造东西的时候,这就是一种文化。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
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多个灿烂的文明发祥地。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国,是当时最先进、最早的“文明摇篮”,还有爱琴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在这些古文明中,只有中国具有独立起源、持续发展两大特色,从来没有中断而一脉相承,而其他古文明却中断或衰落了。尧舜禹是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虞舜在五帝之中居末,在尧舜禹之中居中,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 关于虞舜在三皇五帝中的地位
中国文明的起源到底在什么时代?古代人类的文明,在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独立的起源和进程,可是它们的发展还是有某种共同性。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远古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传下来的国家,《史记》第一篇是《五帝本纪》,即五帝时期,黄帝就是五帝时期的开始。只要对比一下“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和牛津大学那个古埃及年表,你就会有一个惊人发现,就是我国的几个大朝代跟古埃及几个时期的划分差不多。古埃及年表是公元前3150年到公元前2040年,我国五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70年。我国五帝时代大约相当于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夏代与中王国时期、商代与新王国时期大体相当。
距今八千至四千年前,中华大地出现了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蚩尤、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等创世英雄和历史伟人或圣德之君,人们称之为人文初祖或三皇五帝。比较通行的五帝之说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五帝之一的虞舜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九嶷山舜帝陵庙考古发掘表明,虞舜是五帝中唯一有秦汉以前陵庙和地下文物相印证的。尧舜禹是夏朝以前的古帝王,从《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记载可以看出,他们是有文献流传、有年岁、有事迹的古代君王。
(3) 关于虞舜在中国早期文明史上的时空位置
尧舜禹活动的地区陆续进入了铜石并用时期,母系氏族制正转变为父系氏族家长制。夏朝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虞舜是夏朝以前的古帝王,距今已有4100多年。中国现今的疆域是五千年来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政权与周边各族的部落、部族在长期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上古行政区划,西汉以前认为九州系大禹治水后划分的。《尚书·舜典》载:“舜肇十有二州”。虞舜活动的疆域,似疑在禹贡所列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再加并、幽、营三州。舜崩后的归葬地在荆州辖内的“江南九疑”,虞舜活动的空间处于中国早期文明的源头地带。
2004年8月13日湖南省文物局、永州市人民政府在长沙联合举行“九嶷山古舜帝陵庙遗址考古新发现发布会”,我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 “根据历史的传说,这一段历史的解释是清楚的。帝舜即帝位后,四方巡狩,南巡到了南方,死在路上,崩于苍梧之野,苍梧是个很大的地方,但葬于江南九疑,九嶷山只有这个地方,这是没有争论的”。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说,它涉及到的地理范围相当广泛。“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根据传说,虞舜是东夷之人,这些传说跟济南后来的传统地名是有关系的。山东也有舜耕历山、舜井和娥皇、女英的传说等。在神话与传说里面常常包含了历史的真实,或者说透过传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传说到底反映了多少历史事实,这需要我们做工作。但我要强调一 点,不要把古人的能力估计得太低了。
太史公司马迁经过大量史籍考证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 实地考察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歌颂舜的德化与治功时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并认定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即今湖南永州市,汉时为零陵郡,舜陵就在该市宁远县九嶷山。舜葬九疑的记载,先于司马迁的有《礼记·檀弓》“舜葬九疑苍梧之野”和《山海经》“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 的记载。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中国书本上之学问,有赖于地底之发现”,从而提出了“取地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世界第一张帛书《地形图》,按现代科学方法测定,对舜帝陵位置、方向的标志与秦汉舜庙遗址一致。马王堆墓主车太侯利苍死于公元前186年,早于司马迁出生年约半个世纪。2002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发掘表明,在玉王官岩前有面积达3.2万平方米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古舜帝陵庙遗址。古舜帝陵庙遗址的发现是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考古成果,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始建年代最早的五帝陵庙,也是我国唯一有文献可考的舜帝庙。
虞舜是中华传统道德的始祖,是中华民族历来向往的道德典范和大公至德的圣德之君,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先人后己,孝悌忠信,勤政爱民,以和为贵,受到人民的普遍爱戴。
中国是礼乐之国、礼仪之邦,从中国文明开始萌芽形成开始,就带有这种以礼乐制度作为它特色的这样一种现象。中国礼乐制度的基本精神是讲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孔子说过:“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司马迁说: “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因此,中国讲礼乐之教,用礼乐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礼仪起源于虞舜时代,《礼记》、《淮南子·齐俗训》中多次提到“有虞氏之礼”、“有虞氏之路”、“有虞氏之旗”、“有虞氏之库”等有关文明礼制的描述。虞舜以乐教天下,“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史记·乐书》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南风》歌词是:“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相传毛泽东故乡韶山因舜驻足演奏韶乐而得名。后来孔子闻韶乐于齐,“三月不知肉味”。
清华大学在2008年7月经校友捐赠,收藏了一批极为珍贵的战国竹简。根据“清华简”的记载,周文王遗言中有关于舜的内容,文王想用这些史事给太子灌输一个思想观念——“中”,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也就是后来说的中道。在《保训》 篇中文王说:“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这段话讲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
这使我们想起古代先贤的几段论述:子思所作《中庸》所载孔子的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论语·尧曰》载尧命舜:“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并云:“舜亦以命禹。”虞舜处事公平,中道而治天下。他提倡并践行“允执厥中”、“允执其中”、“执其两端”的中庸之术,意即人们处世行事千万不要走向两个极端。“极高明而道中庸”,被历代儒者和统治者视为纵横天下、无往不胜的旷世胜经,对当今领导者执中行权与构建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
(8)湘鲁合作开启了舜文化研究优势互补的可行之路
由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合作编纂, 并由岳麓书社精编出版的《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共八大本, 凝聚了湘鲁两省同仁的心血与汗水,也开启了舜文化研究优势互补的可行之路。加上已出版发行的《虞舜大典》(古文献卷), 共有800多万字,这十大本《虞舜大典》,是一套贯通我国数千年典籍的创新型著作,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希望湖南山东两省专家学者继续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 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9) 关于正确对待舜文化研究不同意见的问题
中国早期文明是多线性、多样性发展起来的,具有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对舜帝活动范围以及卒地、葬地也有不同的说法,在学术研究与祭祀活动中也常常听到一些古今不同的声音。比如《孟子·离娄下》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学术无禁区, 争鸣和论辩是学术发展的基础。问题总是在争议中平衡,方法总会在争议中优化。历史是前进的,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虞舜文化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古文化研究和舜文化研究中的不同意见。舜帝的传说究竟哪些是历史的真实?我们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正在逐步接近科学,至于真正的事实那是我们科学研究的结果,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地揭开历史的真实。
(10) 关于深化湖南考古发掘与舜文化研究的建议
湖南地下文物丰富,其中不乏稀世珍宝,学术价值无法估量。玉蟾岩洞穴遗址、八十士当稻作遗存、城头山古城、九嶷山舜陵庙遗址、马王堆汉墓、里耶秦简与走马楼三国吴简、铜官窑遗址,均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迄今为止的文物考古发掘表明,湖南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制陶工艺之源、中华道德文明之源,湖南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如何深化湖南考古发掘与舜文化研究?现提几条建议供参考。玉王官岩遗址能否深入发掘?大阳溪遗址是否需要勘探和发掘?舜庙舜陵的遗存如何加强保护?舜文化研究如何引向深入?虞舜究竞作出了哪些重大历史贡献?虞朝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状况?舜征三苗与南方少数民族有什么关系?尧舜禹时代的全球性大洪水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以及东西方治水的理念与办法有什么不同?我热切期盼湖南和山东以及有关省份的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使考古发掘与舜文化研究不断深入。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33年3月生于北京。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2004年起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011年受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还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