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好科技人才加速四化建设

(2025-02-20 18:23:21)

用好科技人才  加速四化建设

郭 辉 东

 

用好人才,历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邓小平同志198587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改革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要搞好改革和加速四化建设,我们不仅要造就大批科技人才,更现实更重要的用好科技人才。怎样才能用好科技人才呢?

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同志1977524日谈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还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次谈话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神州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解决了 一些实际问题。在当前的情况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应赋予哪些新的内容呢?

首先要重视科技人员的精神需求。管理心理学把人们的需要分为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两大类,前者指对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需要。后者指对知识、尊重、道德等的需要。也有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会的、自尊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五大类。一般说来,物质需要属于低层次,精神需要属于高层次。低层次的需要仅能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而高层次的需要,对科技人员来说,他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要更多一些,要求也更高一些。主要表现在获得社会地位、受到别人尊重,能发挥本人最大能力等方面。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满足科技人才物质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精神需求。

当前,广大科技人才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工作上、学术上的需求等三个方面。政治上的需求表现为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了解、同情、尊重和信任,在政治上对他们一视同仁。工作上的需求表现为希望得到支持和鼓励。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使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学术上的需求表现为希望获得学习提高的机会、获得学位与技术职称、获得出版学术论著的便利条件等等。继续学习的机会包括短期培训、出国进修、学术交流等等,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跟上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中国古代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当科技人才能从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那里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后,这种感受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就会不惜代价忘我地为四化建设而拼搏。我们的各级领导,特别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一定要做科技人才的知心朋友,从政治上、工作上、学术上、生活上等各方面关心科技人才,特别是他们在政治上处境艰难的时候,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工作上遇到挫折的时候,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应伸出热情之手,把党的温暖送上家门,送到科技人才的心里。

二、要用人之长,各得其宜

凡人才,有其长,也必有其短,就是伟人也不是完人全才。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科技人才队伍中,谁都有长处,谁都有短处,没有长处的人,没有一点短处的人,同样是没有的,为了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我们用人的胸襟应更宽阔一些,气魄应更恢宏一些,艺术应更高明一些。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用人之长,调动和发挥一切可用之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振兴中华的伟大工程添砖加瓦。

古人说过:“犹工匠之审木,宜为亲。宜为桷,或中斤,或中斧,量其人以用之”。使之“各得其宜,而无栋桡之患”。可见,在高明的木匠那里,没有什么材料不可以派上用场。宜做栋梁的做栋梁,宜做椽子的做椽子。各有优势,各得其宜。清朝顾协嗣曾以诗作过形象的比喻:“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同样的道理,使用科技人才时也必须从人才素质的实际出发。他有什么优势就创造条件让他发挥什么优势。使每个人都能有用武之地,让帅才升帐,将才驰聘。专才主攻业务,通才出谋划策,宜者用之,不宜者调整到更适应的岗位上去。

就科技人才而言,专业有门类之分,能力有大小之分,有的人擅长理论研究,有的擅长应用研究,有的擅长做观察实验,有的擅长组织管理工作。就我们的四化建设而言,是一个知识广博、门类齐全的社会活动,需要的人才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对某一个单位、某一个部门来说,必须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实现具有不同长处和优势的人才之间的最佳组合,使之成为目标同一、年龄衔接、专业配套、智能互补、长短相济、团结协调的战斗集体。

当前,对一些科技人才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选拔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实践证明方向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体现了时代的希望与要求。但是,在具体选谁来充实领导班子的时候,应从实际出发。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既看文凭,也要看水平,才不致于浪费人才。如果把知识化片面加以理解,把一些在业务上有真才实学,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领导能力的人选进领导班子,就会出现少了一个优秀的专业人才,多了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干部的现象,这乃是一种槽踏人才的可惜之举。

三、要广招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当代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人才已成为国际经济中战略争夺的焦点。有人说,美国就是靠引进人才和发展应用技术起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届政府为吸引外国专家、学者移居美国,采取尽量罗致的政策,他们采取了重金招聘,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提供奖学金招引学者、放手量才使用和委以重任等多的方面的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1969--1979年十年间,美国接受了50万有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外来移民,其中四分之三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中的一半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每年从发展中国家移居美国的医生,如果都由美国培养的话,就得新建十二所现代化医学院。

我们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我国古代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曾对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我们有现行的社会主义优越制度,我们党和政府又有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我们的国家能够比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更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更好地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我们中国,我们湖南省,能不能创造一个众贤竞归、英才辈出、群星争辉的人才环境呢?我想,不仅应该,而且可能,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用不懈的努力来创造这种环境。

湖南省地处江南腹地,是亚热带自然资源丰富的一块宝地,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交通方便,近代以来几次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些对于广招人才都是有吸引力的。目前,主要是要打破封锁,启开门户,尽力创造各种人为的条件。一方面稳住本省的现有人才,力争“入大于出”;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吸引海内外人才,特别是要注意引进短缺人才和先进技术与管理人才;还要拓宽我省人才前往国外和省外学习的渠道,着力培养湖南省自己的一代新型人才,当前应创造哪些条件呢?我认为应包括:思想解放、政通人和的政治气氛,见贤思齐、群星争辉的竞争环境,学术民主、自由争鸣的学术空气,心情舒服,安居乐业的生活条件。还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灵活的措施,为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提供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和机会,三湘有了梧桐树,不愁凤凰不飞来。

人才竞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产物,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也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人才竞争的形势下,必然出现人才流动的现象。当前,我省人才流入流出的趋势是: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工作的湖南籍科技人才和少数外省籍科技人才要求调入,而在本省工作的一些科技人才,包括湘籍科技人才要求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流向广东,这两种流动趋势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注意。弄得不好,就会出现招进了女婿,赶走了儿子的状况。在人员素质上有可能把一些水平高的,专业急需的人才放走。对于前一种流入的趋势,应抓住时机,简化手续,开门迎接。据美国有关方面经过计算认为,一个高级科技人才带三个人去美国定居,美国在经济上最合算的。对于我省来说,一个专业适用的大学毕业生带两至二人来湖南工作,是不是也合算呢?我认为,只要是专业适用的大学毕业以上的科技人才要求来湖南,都应开绿灯准予通行,并应尽力做好工作生活方面的安排。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的现象。但是,能不能经过人为的作用改变这种现象呢?事实证明是可能的,水不是通过抽水机、水泵的作用上了山、上了屋顶吗?所谓人才向往的高处,不一定就是生活舒适的大城市,有时可能不是城市而是农村,不是先进地区而是落后地区,高处就是能够使人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地方。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政治比较开明,国君能礼贤下士,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相继有商鞅和范睢从魏国、蔡泽从燕国、吕不韦从赵国、韩非从韩国流到秦国,为秦国的改革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灭六国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作出了贡献。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许多多中华儿女流到延安投身革命,就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才向经济落后地区流动的壮举。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代表了人民解放的希望,所以当时海内外有识之士纷至沓来,四方豪杰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建国以后,我国工业战线上也出现了几次卓有成效的人才大流动。如石油大会战,国防工业建设,尖端科学研究等等,每次都是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表现为高度的自觉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都说明,人才流动的内在原因,并不是为了去找一个舒适的地方享福,而是为了找一条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出路,找一个用武之地,为革命、为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近我省一些地区的事实也说明,经济落后地区,甚至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只要落实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是能够留住并引进人才的。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1978--1982年,该州先后外流2855人,而同期调进的只有848人,净减科技人才2007人。1984年成立州科技干部管理局以后,认真贯彻执行州委州政府(198435号文件,为科技人员办了十件实事。如: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经济上实行优惠待遇,解决家属子女户口和就业,改善住房条件,给在州工作20年以上的科技人员颁发荣誉证书等等,19851-6月,全州仅调出8人,仅为1984年同期调出的十二分之一,而同期引进的有434人,其中工程师级的36人。

要广招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就要广开才路,采取多种形式,四方招聘,广揽贤才。目前,在我省实践已经证明成功的形式有:调入、借用、讲学或代培人才、办科研生产联合体、以技术入股合办经济实体、组织对口支援和技术攻关、应聘当顾问或进行技术咨询,请外国专家协助工作和培训人才等等。国内有的单位和企业还聘请了外国专家当经理、当厂长等等。这些都是广招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好办法。

四、要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环境

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辩证的自然综合体,人才生长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对某一个地区而言,自然环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是缓慢的,而社会环境中的许多因素是能够人为地改变或创造的。我们要使用好科技人才,就要创造一种使科技人才能人成其才、人尽其才的环境。其中包括时代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活动环境、社会风尚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等。在这里,只就几个实际问题谈些想法。

首先,要创造催人奋进的引力和压力,我有次接待一个西德和日本教授时,谈起他们培养和使用人才的经验时,都谈到这一种观念,既要使人们感受到压力,又要让人们看到归宿。人才的成长也需要引力和压力,人不压不成才。我们除了学会利用引力和压力以外,还应学会激发科技人才内在的爆发力,使之形成一股不可阻遏的内在动力,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使科技人才立振兴中华之大志,经常处于自强、自争、自奋的竞技状态,敢于迎难而上,在崎岖不平的科学大道上奋勇登攀。

其次要创造一个敢于冒尖、见贤思齐的竞争环境。要树立冒尖光荣的社会风气,鼓励人们成名成家,从政治思想上为各种人才的脱颖而出鸣锣开道,对枪打出头鸟和歧视先进模范人物的不良倾向及时予以制止,对嫉贤妒能、论资排辈等陈腐观念予以排除。只有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之中,才能使优秀人才有所作为,使一般人才相形见拙,使南郭先生无法混日子。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应在经济上给予一次性的重奖和荣誉称号:对那些学术上达到某一程度的优秀科技人才应破格晋升,给予相应的学位和职称;对那些成绩卓著、才华出众,实践证明具有担任更高一级领导职务的科技人才,应及时提拔重用。

三要给各种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和用武之地,其中包括提供被发现的机会、显露才华的机会、发表成果的机会、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大显身手的舞台。对那些因人多积压而无事干和用非所学的科技人才,应从全局出发,采取措施组织交流和相应的调整。目前,我省科技人才的专业结构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尚有一定的距离,如冶金、机械、电力等产业的科技力量较强,而食品、轻纺、水产、皮革、工民建等行业的科技人才为数很少,财政、经济管理、计划统计、法律、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人才以及计算机、新型材料、化学工程等新兴学科方面的科技人才相当紧缺。据长沙市190多家轻纺企业统计,轻纺系统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4%,出口额占45%,而工程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0.77%,其中有78个企业没有技术人员。这种情况在一些地市还显得突出。由此可见,将一些人才富余单位和行业的科技人才调整到更需要更能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岗位上去,乃是从宏观上管好用好科技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国家重点工程需要的科技人才,应打破单位所有制的界限,进行统一调配。

四要给科技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较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科技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人才。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十分关心科技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反映科技人才的要求和心声,尽力设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多作贡献。

五要继续研究和完善科技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制度。管好用好科技人才,涉及国家需要、管理权限、专业结构、工资待遇、技术职称、户口迁徙、子女就业等许多问题,有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性很强。因此应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在新形势下不断摸索和探讨新的办法。在试行一些新办法的时候采取谨慎的态度,务求必胜,并逐步制订一套切合我国和我省实际的规章制度。

(本文原载《人事与人才》 1993年第81--1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