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说及舜葬九嶷考辩
(2025-02-16 19:08:54)三皇五帝说及舜葬九嶷考辨
郭 辉 东
一、三皇五帝说的由来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各地氏族部落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原始文化。据古代典籍《山海经》、《周易》、《礼记》、《国语》、《春秋左传》、《世本》、《史记》、《帝王世纪》、《通鉴外纪》、《通志》、《竹书纪年》等记载,早在距今四至七千年,中华大地就出现了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等历史伟人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圣德之君,人们称他们为人文初祖或三皇五帝。
中国古史系统,一开始并不是如秦汉之后人们所认同的三皇五帝的相传承延。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较为认同的是“二帝三王和五霸”古史系统。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儒、墨、道、法、阴阳、农、杂、兵等学派,为了宣扬自己的理论学说或政治主张,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编造古史传说系统,以作为理论或学说的历史根据。
直到战国末年,秦国统一中国之势已成定局。伴随秦国政治上统一大业高歌猛进,思想上的统一意愿也开始露出端倪。当此之际,《吕氏春秋》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终结者,方始问世。在这部书中,开始出现“三皇”的提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探究中华早期文明乃至人类起源的浓厚兴趣,也反映思想界对“百家争鸣”的否定,进而层层上溯寻求最高的权威。另一方面是在为即将出现的大一统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作准备。
三皇五帝的历史,是文明史之前的历史与原始社会史。三皇五帝是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人物,生活于原始社会后期,大致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阶段,是距今7000—4000多年前之间的人和事。时间上可追溯到伏羲至虞舜年代,倪民编著的《三皇五帝追踪》一书推算的伏羲与虞舜起止年代分别为公元前4478—4364年和公元前2255—2206年,董立章在《三皇五帝史断代》一书中提出的伏羲与虞舜起止年代分别为公元前5341—4082年和公元前2173—2146年。
二、三皇五帝不可否,舜位居五帝之末,有众多典籍佐证
秦汉之后,人们谈及中国古史时,往往以“三皇”、“五帝”并称。但“三皇”之说的提出,晚于“五帝”的说法。人们对三皇所指何人,也说法不一。多数人认同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说。
第一种,庖牺、神农、黄帝三皇说。
《易经·系辞》说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作八卦以开创中华最初文明。神农即炎帝,神农尝百草而兴五谷,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创始者,也是中国医学的发明者,与黄帝合而称为“炎黄”,成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第二种,伏羲、女娲、神农三皇说。
女娲氏又称娲皇氏,传说她曾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人类的始祖;以伏羲、女娲、神农三位传说中的上古圣贤为三皇者,首见于《风俗通·皇霸篇》。该篇记道:“《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第三种,伏羲、祝融、神农三皇说。
祝融最为著名的故事,就是其与共工氏争立,击败共工,使共工怒触不周山。以祝融与伏羲、神农并为三皇者,以《礼记·谥号》为首倡。《风俗通·皇霸篇》记述道,《礼记·溢号》中以伏羲、祝融、神农为三皇。
第四种,伏羲、神农、燧人三皇说。
燧人氏是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尚书大传》所坚持并由梁武帝萧衍所认定的伏羲、神农、燧人为三皇说,
第五种,黄帝、少昊、颛顼三皇说。
少昊,又作少嗥,名挚,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湘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颛顼,号高阳氏,传说中古代部落首领,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之官,掌管民事。王莽封定黄帝、少昊、颛顼为三皇。
此外,还有伏羲、神农、共工三皇说,另有超出中国古史传说体系范围的三皇说,如天皇、地皇、人皇之三皇说,或道家经籍中所载的初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类。
(二)五帝说名录
第一种,五帝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战国后期诸子学派,每每开口闭口称五帝三王。《国语·鲁语》说非有功烈于国者,不在国家祀典之列。评论中称引许多古时圣王功勋,原不在说明哪些人为五帝。但到后世,人们根据这一段话,从所称引的古王明君中,选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孔子家语·五帝篇》把上述五人确定为五帝。帝喾,即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秉持中庸之道而平治天下,凡是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地方,没有不来听命的。这是我国后期第一个出现确切的关于五帝组成的说法。
第二种,五帝说:庖牺、神农、黄帝、尧、舜。
《周易·系辞下》关于中国三王之前的古史传延,大致也是按照这一说法的顺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第三种,五行五帝说,大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阴阳五行学说早期经典的《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五行说学者们明确提出自已的五帝系统,即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他们分司五方,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的不同特性。由此,人间五帝上升到天国,历史成了神话。
第四种,五德五帝说:少昊、颛顼、喾、尧、舜。
西汉末年出的《世经》,根据五行学派的理论,按照五德终始的次序,再度排出一个上古时期帝王系统表。《世经》所按五德终始编排的古帝系统,在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心目中,前面的三位就升格为“三皇”.其接下来按五德循环即位的五人乃为“五帝”。在汉初所流行的五帝系统中,黄帝本为五帝之首。但是,为了解决《世经》排序中多出一个少昊金天氏的问题.人们就把五帝之首的黄帝上升为“三皇”之一。
第五种,郑玄五帝说: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
西汉前期,通行的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上古帝王。郑玄主张只要德配五行,则不拘多出一人,虽是六人,亦可称做五帝。这就是“五帝六人说”。但是,郑玄的说法很快即遭到人们的反对,致使五帝六人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除以上所列的5种“五帝说”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五帝说”,由于所指多起自神灵,或五行方位之神,或天上星座之神,与中国古史人物传说关系不大。
三、舜葬九嶷不可疑
舜葬九嶷,有诸多典籍记载,有夏代特别是秦汉以来有关祭祀资料相印证,考古发现也不断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
(1)诸多典籍记载舜确葬九嶷。
太史公司马迁经过大量史籍考证和实地“窥九疑”后,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歌颂舜的德化与治功时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并认定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2)早期地方志书对舜庙变迁有明确记载。
(3)考古发现为舜葬九嶷提供了有力证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认为,“古舜帝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始建年代最早的五帝陵庙,也是我国唯一有文献可考的舜帝庙”。
(4)秦汉以后有关舜帝的祭祀资料印证舜葬九嶷。
(本文原载湖南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文史拾遗》二00七年第四期 第17—22页。题目是《三皇五帝不可否 舜葬九嶷不可疑—-三皇五帝之说及舜葬九嶷考辨》。2025年2月16日正月十九复核,7238字。新浪网郭辉东万化境博客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