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近代以来人才群起的根本原因
(2025-02-17 11:17:26)湖南近代以来人才群起的根本原因
郭 辉 东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副对联.但从公元976年宋代兴办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漫长岁月中,从蔡伦到王船山,在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入的2993位历史名人中,湖南只有23人,仅占同期全国历史名人的0.77%,真是寥若晨星!但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我国出现了三次革命高潮,湖南三次出现了人才群起的局面。魏源、何绍基、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绍基等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在这79年中,湖南名人有83人,占同期全国名人762人的10.9%。从“五四”运动前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省涌现了一大批党政军领袖人物。在人才杂志社出版的《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列举的495名党史人物中,湖南籍的有89人,占18%;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活中提到的27位我党杰出领导人和创建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湖南籍的有13人,占4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的有10人,占19.2%;在十大元帅、十位大将和57位上将中,湖南籍的元帅有3人,大将有6人,上将有19凡:在这一时期,湖南还涌现了一批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知名人物。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四”运动以来的60多年里,湖南涌现了200多名杰出人物,是“五四”运动前两千多年历史名人总和的两倍,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灿烂!
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前的湖南历史名人寥若晨星?而近代,特别是现代的湖南历史名人群星闪耀呢?笔者对造成湖南近代以来人才群起的外在与内在诸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以后认为:开放的社会环境是湖南近代以来人才群起的根本原因。
早期的湖南,远离帝京,被视为荆蛮山国和卑湿之地,是封建士大夫遭贬谪流落的地方,“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长沙有“自古悲迁谪”之说。从总的方面来看,鸦片战争以前的湖南,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挤较发达的省份,是一个经济落后、文化不发达、交通不便、思想保守的闭塞之地。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湖南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说“湖南以守旧闻天下的粱启超,这时赞扬湖南“全省风气大开”。1898年春,比北京、上海后起的湖南维新运动,成了全国新政最出色最富朝气的省份。在全国维新运动三个重点区域——上海、湖南、广东中,湖南和广东两省维新志士形成了“混两派而并流之势”。原来被顽固派看作“安静世界”的湖南,出现了“人人皆言平等”、“观听一新”的勃勃生机,连当时的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完、学政江标与徐仁铸等地方官吏,都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开风气之先,任用维新志士举办新政,还与谭嗣同合作,创办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总教习。
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l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十二天以后,焦达峰、陈作新领导长沙城外的新军发动起义,宣告对清朝的独立,湖南是全国宣布独立最早的省份。北伐战争时期,广东成了全国革命的犬本营,湖南既是广东的大后方,又是北伐的前哨阵地和主要战场。“五四”运动以后,湖南成了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十九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因素主要存在东南沿海一带。因此近代向西方追求真理的著名人物,几乎都生活在这些地区。此外,有些人虽然出身于湖南及其他内地省市,但能学习西方并走上变革现实的道路,这同他们曾经长时间在东南沿海工作生活,甚至出国留学是分不开的。湖南邵阳的魏源,他中举以后在江苏、浙江一带任职多年,较多的接触了外国文化,才写出世界历史地理的专著《海国图志》并在1857年以前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主张自建船厂、炮舰、练军练武,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湖南新化人陈天华能写出《猛回头》、《警世钟》那样的不朽之作,并提出“须知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的主张,这与他1903年曾留学日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原载中国人才研究会主办的《人才研究》1986/6,3575字。2025年2月17日复核发郭辉东万化境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