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与总体方略

(2025-01-23 10:05:00)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与总体方略

                    

摘要:湖南省洞庭湖水系的特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一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本文就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制约因素、总体思路与可行方略进行了探析。湖南一定能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愿景一定会实现。   

关键词:湖南省 生态文明建设 比较优势 总体方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本文特就湖南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比较优势、制约因素、总体思路与可行方略进行探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奋斗目标

一、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

观天地之大象,诊山川之巨脉,人们不难发现:湖南省特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独立自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一)湖南省具有便于独立自主进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地理环境。

湖南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到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在全国地势总轮廓中,属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境内东南部的罗霄山脉和南岭山脉都向北倾斜,形成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湘、资、沅、澧四水汇聚于洞庭湖,后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在中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区域构造中,湖南却是“湘江北去”。洞庭湖水系控制了全省96.7%的土地面积,使自然界的大气、水体、土壤与生物之间的生命元素迁移转化过程,可在一个区域构造单元内进行(在国内唯有江西与湖南略同),并实现物质能量在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不断平衡。湖南特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便于独立自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地理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比如:世界上一般湖泊的水体更新周期为17年,由于洞庭湖是一个洪道型过水性湖泊,18天可以更换一次湖水,汛期来水把洞庭湖能够冲洗几遍,使湖水得到了有效的净化。

(二)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得天独厚。

湖南北阻大湖,东南西三面环山,东以幕阜罗霄界江西,南与粤桂共五岭,西以武陵连黔渝,雪峰山耸立湘域之中。湖南特有的地理环境,与沿海、西南、西北地区以及国外同纬度地区比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没有构造性地震带的困扰。地球是一个处于转动状态的行星,是由几大一级板块组成的。中国大陆挟持在太平洋、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并受三大板块围限,属全球构造变形和现今构造运动最强的地区,也是全球大地震多发地区。20世纪以来全球陆地7级以上地震有35%发生在中国,1901年至1989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生6级和6级以上地震254次,其中7级至7.9级地震33次。湖南属于弱震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地震是公元2091115日常德地震,最大的是1631814日常德6.7级地震。

二是没有海侵威胁。海平面的升降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影响,过去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大约以15毫米的速率上升。我国沿海地区沿岸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小于5米,有的只有13米。面对海侵和海啸可能更加恶化的趋势,沿海地区在发展永久性产业和建设高规格建筑时,必须考虑海水的威胁,有相当部分产业向高地或者向北移是必然的选择,湖南属于最佳选择地和转移地。

三是可以避免沙尘暴和荒漠化引起的烦恼。从人造地球卫星上俯瞰地球,湖南和相邻的地区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图景。然而,在地球同一纬度带上的西亚和非洲北部,却多呈干旱荒漠景观。在东半球,除浩瀚的大洋以外,只剩下美洲的一小块绿地和中国南方的一块绿地。再看我国的北面和西北面,缺水和荒漠化正在困扰那里的人们。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向北移动,渐渐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在西亚和我国西北部地区造成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将万里而来的尘土和沿途搅起的灰土,撒遍大河上下。

(三)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山丘的内陆环境,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59.57%,富有山泽田土和草木之利,为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冬寒期短,无霜期长,一年可二熟或三熟。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比全国的649.9毫米多800毫米。水资源总量168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500立方米。现有水库13295座,总库容366.7亿立方米,大小灌区13000多处。湖南洞庭湖纯湖区面积152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204亿立方米。

(四)湖南省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板块与网格已经凸现。

 现代文明与智慧的网络是多元多彩的,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络格局也应当是多元多彩的。湖南境内已形成一个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格局,从流域上看,有天然形成的湘、资、沅、澧四水与洞庭湖四水一湖格局;从区域上看,有一点一线地区、大湘西地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从交通线路上看,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新格局已经形成。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积极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的全省四大板块实现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以长株潭为核心,以岳阳、郴州、怀化为增长极,以京广经济带、环洞庭湖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张吉怀生态旅游经济带为重点,以国家级园区等各类特色园区为依托,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极带互动、多点支撑的竞相发展新格局。

二、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利必有其弊。湖南在具有得天独厚自然地理优势的同时,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两个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孕灾环境独特,自然灾害繁发。

湖南现代地貌格局是在内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副热带高压及西风带环流的综合影响而形成不稳定气候系统。由于向北开口马蹄形地貌,导致冷空气易进难出,产生持久的阴雨和低温,成为灾害性的春寒、秋寒和冬寒,使得境内冬季平均温度和极端低温值低于邻省同纬度地区。由于地形和山脉等因素的影响,湘江、资江、沅江各自与其支流形成树枝状水系,澧水及其支流形成羽状水系,往往形成山区易洪、沿江和湖区易涝的特点;有客水注入的低洼地区,又具有外洪内涝的特征;雨季造成山洪暴发,导致“四水”中下游和洞庭湖区易发生洪涝灾害。从总体上看,全省旱涝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集中性,空间分布上具有群发性,旱涝灾害还呈现一定的共轭性。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与副热带高压相对位置的变化引起时空分布的不同,可导致南涝北旱或南旱北涝,一个地区也有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由于地表起伏较大,山丘岗地多,山地坡度陡,雨季流水侵蚀切割作用甚强,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

(二)经济增长方式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率不高。

湖南省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未根本改变,工业技术水平与设备比较落后,资源高耗型产业比重大效益低,经济持续增长受到严重制约。以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走的是一条高耗能、高增长的路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大部分矿山技术装备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低,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仅为25%;对低品位矿床开发利用缺乏保护,采富弃贫、采厚弃薄现象普遍。农业资源利用不充分,浪费现象也较普遍。湖南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趋尖锐,耕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三)环境污染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待遏制。

 在农业文明时代,农牧业生产的废弃物和人畜的排泄物,都是可循环利用的,几乎所有废弃物都能变废为宝。在工业文明时代,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和集中式的城市化生活,人们把大量的废弃物和排泄物排向天空、撒向大地,江河湖海变成了垃圾桶,环境污染问题由此而生。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高污染、高排放使环境污染尚未彻底遏制,一些江河湖泊成了藏污纳废的垃圾桶,有些地方出现了“守着水窝子没水喝”的怪现象。随着种植业化肥、农药投入量不断增加和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环境污染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复合使区域性生态环境退化由局部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单要素的生态环境退化转变为多要素的生态环境退化。

(四)人类过当的活动,制约了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通常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016年湖南人口6629万,人口基数偏大和人类过当的活动,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地乱用滥用、矿产乱采滥挖、“三废”乱排滥放的违法违规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当代湖南人应当以广阔视野、深邃眼光和坚实步伐,走出经济社会发展与良性生态平衡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共识,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当今世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二)人类文明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文明经历了有限利用自然的农业文明时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正大步迈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今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在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急剧消耗和环境污染,使生态条件失去平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已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大道之源的《易经》说:“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传入中土的佛教文化信奉“万物生而平等”,人与人平等,人与其他动物也平等,杀生害命会遭到因果报应。在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中,所有生命出自一源,生生不息,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变化无穷,自然整体的演化是一个永恒的生命创造过程,人类应该爱护天地万物,自觉维护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

(四)人民群众早就盼望党和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治理环境污染。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矛盾。当代湖南人应当以广阔视野和深邃眼光,从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平衡的角度出发,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良性生态平衡之间的结合点,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如果只追求局部的、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环境污染了,水变脏了,土变毒了,空气变坏了,动植物繁衍生息场所破坏了,人类生存空间糟蹋了,老百姓连新鲜空气也吸不上,干净的水也喝不上,再多的钱和再多的高楼大厦有什么用?人不能在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和污水滥流的环境中长期生存!面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威胁,党和政府应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治理环境污染。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好家园,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方略

(一)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向节约、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二)深化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三)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引导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强省。

我们坚信:湖南一定能够实现从绿色大省向生态强省转变,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愿景一定会实现。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正厅级退休干部、研究员,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此文原载《2017年湖南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第2933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5月出版。6576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