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识高深的清官楷模---湖南巡抚刘崐

(2025-01-23 09:48:41)

学识高深的清官楷模—湖南巡抚刘

 

郭 辉 东

 

让历史铭记一个人的英名很难,让后人自发地缅怀一个人更难。有一个人却实现了这两难,他就是担任过湖南学政和湖南巡抚的大学士刘崐。刘崐,字玉昆,号韫斋,云南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三月十七日生于澜沧江边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88821日)卒于湖南省长沙市,享年80岁。历史和后人为什么会记住刘崐?刘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崐有些什么感人故事?云南人刘崐在湖湘大地留下过什么政绩? 20185月中旬我初识刘崐六世孙女刘红和她的弟弟刘忠,522日有幸应邀参加湖湘文化研究会和清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刘崐首届学术研讨会,1017日又应邀到周南学士实验学校参加刘崐铜像揭幕朝拜仪式,亲身感受了人们对学识高深的清官楷模刘崐的景仰和怀念之情。作为一个对湖南人才和湖湘文化有过系统研究的社会科学专家,我深切地感到应当把刘崐真实完整地书写出来。

 

格物致知:重视教育的家庭使穷困少年刘崐成为学识高深的大学士

 

刘崐出生在澜沧江畔一个叫曼等洼子的大山里,先祖于明朝末年从山西赵城县平阳府迁徙到云南边陲,戌守景东卫城。尽管身居彝族少数民族地区,但汉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始终溶化在他们祖辈的血液中。刘崐年少时家境贫寒,他天资聪慧,六岁接受启蒙教育,博览群书,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励,走的是当秀才、考举人、中进士、点翰林的道路。他背着行囊,足履芒鞋,翻山渉水,从云南一个叫无量山的地方走了出来,风尘仆仆地走入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的考场。21岁考中优贡生,24岁乡试中第二名举人,33岁为二甲第十六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36岁授翰林院编修,38岁任顺天乡试考官,43岁并授湖南学政三年,45岁翰林院侍讲学士,46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刘崐学识渊博,为人为官颇受赏识,因其当过内阁学士,人称“刘学士”。


崇文兴教:一代大儒刘崐在湖南的所作所为,

为湖湘文化兴盛和湖南人才群起作出了建设性作用

 

湖南直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仍然是“湘士殊少知名”。在中国历代299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籍的只有23,仅占077%。但从1840年到1919,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各类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籍的就有116,占总数的94%。原因何在?一直是个谜。深入的分析研究就可看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刘崐在湖南崇文兴教的所作所为,为湖湘文化兴盛和湖南人才群起作出了建设性作用。刘崐担任湖南学政和湖南巡抚期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十分重视地方文化建设,推崇湖湘先贤,致力培育经世致用人才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从整体脉络的传承起到了建设性作用。湖湘文化和湖南人才社会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湖南由“碌碌无所轻重”成为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至深至巨的地区。


18529月至11月,太平天国大军攻打长沙,南城墙及天心阁、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河西的岳麓书院,均遭到严重破坏。刘崐上任后,首先就修复了当时的南城门天心阁及一段古城墙,设炮台九座,增建月城,使古城墙成半环拱式内双城格局,天心阁至今仍是长沙的古城标志。

《岳麓书院历史简表》记载:“太平军过长沙,书院毁半。同治七年(1868年),巡抚刘崐大修”。刘崐任湖南巡抚4年半时间,大规模修复扩建了岳麓书院,还使城南书院、湖南贡院等湖湘文化重要传承地焕然一新。天心阁、谷山汉墓陵园、云麓宫、爱晚亭、风雩亭、牌楼口、邓禹墓等人文古迹也在刘崐主持下修葺一新,至今仍为湖南风景胜地。

当时岳麓书院有百分之五十是由刘崐主持修建的。他亲自上书朝廷请拨银两,主持清代最后一次对岳麓书院的大规模修建。其结果是“因旧制而修复者十之五,新建者十之二,或增或改十之三”。他亲自撰写《重修岳麓书院记》,弘扬经世致用思想,稳固了湖南士人经世致用的学风。岳麓书院御书楼前长廊嵌存的《重修岳麓书院记碑》,便是刘崐撰写。

刘崐对湖南地方文化研究十分重视。出任巡抚第二年,他就积极倡修督修至今仍然是最流行的《湖南通志》。作为湖南省的第三部通志(前两部分别是乾隆志和嘉庆志),全书收辑自上古至19世纪末湖南地区包括天文、地理、人文、物产等各方面的史料,是了解与研究19世纪以前湖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宝库。

清风正道:清官楷模湖南巡抚刘崐离任后无钱回

老家云南,使他长眠湖湘大地,也永远活在湖南人民心中

 

刘崐是清末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清末湖南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官员。他一心一意为朝廷尽责效忠,十分廉洁,是当时公认的忠臣和大清官。刘崐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不弄权显威,不贪财肥己,暮年清苦自律,连回老家的心愿都没有实现。刘崐七十岁时在长沙居无寓所,生活困难,曾国荃着人购买了苏家巷一个四合院给老师居住。

刘崐治家非常严谨,要求家人立志好好做人,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刘崐辞世后,家里一贫如洗,家人对他的安葬成了最大的问题。他的弟子门生感其为人,凑足一万两银子,合力把他的遗体埋葬在岳麓区的一处山丘,并置下墓地墓庐,墓名为“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湖南巡抚刘公韫斋府君之墓”。 20106月,长沙市文物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岳麓区含浦镇玉江村罗家湾发现了刘崐的墓,由此揭开了该地“学士”名称的来历之迷。后人因对他的怀念,将其墓地附近的一条路命名为学士路。当今,在含浦镇有一个村落叫学士村,有一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叫学士收费站,有一条大道叫学士路,有一个学校叫周南学士实验学校。人们自发地缅怀着紀念着刘琨,他已永远活在湖南人民心中。

刘崐的子孙留在长沙,刘崐六世孙女刘红女士家中,还珍藏有一本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清抄本《刘侍郎奏议》。该书中收录了刘崐的奏章,笔力劲厚,圆润得体,潇脱飘逸。

中国近代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深情地赞颂过刘崐:“先生质厚温雅,喜怒不形于色,敷历中外四十年,无姬媵之侍,无货币之储,退休于所莅官之地,门人集资量田室,相协厥居。圣人言君子之戒三,综先生生平,无一之累其心焉。……而湘人咏歌颂祷,独谓其两历湖南,讫其去官,始终一节,于身无隐情,于人无愧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之,为官一任,遗祸一方。不同的作为,不同的结局。造福一方者,英名远扬。遗祸一方者,臭名昭著。清廉者,人生完美。贪腐者,身败名裂。当政者应当引以为戒!

麓山苍苍,湘水泱泱。盛衰无常,兴亡难料。有形之建时毁,无形之文长存。晚年的刘崐有很多不幸,但湖南有幸留住刘崐忠骨,这是湖南的大幸,学士的大幸!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正厅级退休干部、研究员,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湖南省人才研究会原副理事长,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53日定稿。国际刘崐研究总第1期第5962页。4599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