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的建议
(2025-01-06 20:41:47)
关于加快推进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的建议
2008年7月30日,省参事室组织几名省政府参事到长沙新港和长沙综合枢纽工程附近实地考察,此后我们又多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考察和研究,我们感到在长沙建设综合枢纽,利大于弊,非建不可,早建为好,应果断决策加快推进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的建设。
一、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筹建进展概况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是湘江干流规划的最下一个梯级,开发任务是以改善湘江航道条件和长株潭三市供水环境为主,同时兼有改善长株潭滨水景观、发电、发展水上旅游、城市交通等综合效益,整个工程将形成130多公里的碧波荡漾库区,将长株潭构成带状滨水区域。目前推荐的比选坝址是香炉洲和蔡家洲。
2008年11月27日,省政府参事郭辉东,省地方海事局局长陈建强等于《航运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论坛暨湖南省航海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上呼吁早日启动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
2008年12月5日,受周强省长委托,省政府顾问谢康生到长沙综合枢纽比选地址现场考察,并召开座谈会。谢康生同志认为,长沙综合枢纽工程意义重大,必须上。
二、比选方案利弊比较与兴利除弊可采取的措施
1、香炉洲与蔡家洲坝址利弊比较
蔡家洲坝址优于香炉洲坝址。比选报告坝址初步推荐意见是:从坝址自然条件、工程造价方面分析宜推荐香炉洲坝址。结合各方面的综合比较,统筹兼顾局部与全局利益,统筹考虑各相关方面的发展需求,着重从与大河西先导区规划适宜性方面考虑,初步推荐蔡家洲坝址作为建设方案。
2、水情变化促长沙综合枢纽早日上马
株洲枢纽至沩水河口约135公里,从流量、河滩、滨水区综合功能三个方面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单一的航道整治方案无法解决枯水期长株潭河段通航问题,近年湘江株洲至长沙段因采沙等原因,枯季水位降低,城市供水厂取水困难,不建坝不能满足长株潭河段开发任务的要求,兴建长沙综合枢纽是提高湘江航道等级和实现长株潭湘江河段滨江区综合功能最为可行的关键措施。主要理由有三;
一是长株潭河段采用疏浚、炸礁的整治方案,难以满足全面提高湘江航道等级的要求。株洲枢纽至沩水河口属丘陵—平原性河流,河道宽浅,以砂卵石浅滩为主,少量岩石滩,内有22个重点浅滩,平均6公里左右1个滩。从上至下依次为:株洲市境内8处,空洲滩、渌口滩、辰洲滩、错石滩、乌龟滩、罗滩、铜锣滩、白祈庙滩;湘潭市境内5处,向家塘滩、下摄司滩、湘河口滩、杨梅洲滩、阳雀滩;长沙市境内9处,泥鳅滩、芭蕉滩、北门滩、三汊矶滩、母山滩、霞凝滩、香炉洲滩、枞树滩、高家集滩。经三次大规模整治,湘潭以下河段可基本达到1000吨级航道标准的下限设计水深2米。要提高到级航道水深标准,在枯水流量下维护水深要在现有水深的基础上增加1~1.7米,采用疏浚、炸礁的整治方法几乎不可能实现。
二是长株潭河段流量难以满足级航道和用水需求。湘江径流与降水关系极为密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布不均,导致进入冬枯时段后水量不足。天然情况下湘潭站历年实测最小流量为100立方米/秒(1966年10月6日),实测最枯月平均流量为176立方米/秒,一般年份枯水期月平均流量为290立方米/秒左右,而满足1000吨级航道低水深2米的要求,长株潭河段最小通航流量必须达到330立方米/秒。经初步计算,要满足级航道3米水深的最小流量需400立方米/秒,而湘江枯水年份枯水期月平均流量只有290立方米/秒,正常年份枯水期月平均流量约330—400立方米/秒,可见在较长的枯水期内,湘江流量不能同时满足通航流量和日益增长的城镇及农业用水需求。
三是不建坝不能满足长株潭湘江河段滨水区综合功能的要求。长沙城区段湘江水位多年平均低于27米的天数每年为175天,低于26米的天数为119天,历史最低水平为22.87米(吴凇高程)。在枯水期,裸露的河滩、河床呈现出脏、乱、差等有碍观瞻的景象,仅靠两岸修建沿江风光带,难以培育高质量的滨水旅游、休憩景观带,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亲水平台;难以大幅度提高城市群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将沿江建设成为现代化产业发达、景观环境优美、投资环境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和旅游休闲的生态经济走廊;难以彰显山、水、洲、城的长沙城市特色。
3、建橡胶坝与钢质闸门泄水闸方案比较
比选报告认为:长枢纽不宜采用橡胶坝方案,须用钢质闸门泄水闸方案。
4、正常蓄水位比较
初步选择如下三个正常蓄水位方案进行比较。高水方案:31米(黄海高程)正常蓄水位方案;中水方案:29.70米正常蓄水位方案;低水方案:29米正常蓄水位方案。比选报告初步推荐29.7米蓄水位作为建设方案。
5、关于库区水环境与水质污染
从水环境看,从长沙到株洲130多公里湘江水面能四季给长株潭三市带来灵气,把山、水、洲、城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充满享受自然的美丽山水城市群,并确保用水安全。但是,也有可能使上游污水积存这一区域。对湘江和库区水质污染的处理,只能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解决上游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考虑到治污工程的难度,为防患于未然,建议考虑开辟新的饮用水源,确保饮用水安全。将来可从东江水库引水直供长株潭,东江水库常年蓄水量80亿立方米左右,正常蓄水位285米,能够直流长株潭。
6、关于防洪和城市排水排污涵闸
如果三市的防洪堤都按防洪规划标准进行建设,不存在因建枢纽而将长沙至湘潭的防洪堤全线重建加高的问题。枢纽建成后,湘潭市和株洲市少数受影响的排水排污涵闸淹没深度不大,一般可采取抬高闸底高程的方法予以改造,大部分时间仍能自由排出,中洪水期须采用电排。排水排污涵闸的改造,是公益性项目,应纳入城镇建设的范畴。
7、关于血吸虫病及传染病防治
长沙综合枢纽的建设,对血吸病的防治,有利也有弊。为了防止上述疾病的流行,除了应建设大型封闭式排污管道外,还应该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将传染病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8、关于过鱼设施和漂流设施
可以吸取国外建设鱼道和欧洲江上漂流的成功经验,把过鱼设施和漂流设施合二为一。
三、加快推进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的建议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的建设,从2003年初至今,已经6年了,由于坝址选择方案不一、正常蓄水位意见不一和受制于环保等因素的影响,至今进展仍不如人意。当前,恰遇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良机,为加快推进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1、重新组建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2、果断决策选定坝址和确定正常蓄水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决策时只能两利相权择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一旦决定,就应同心协力,趋利避害。
3、加快筹建工作的力度和进度。
4、过鱼设施和漂流设施能否合二为一,可以进行探索和创新。
(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已成功建成。但关闸的前几天,反对者的声音再起,一时“民声鼎沸”。本建议的作者郭辉东作为中国湖泊论坛核心专家组成员正在太湖考察,三湘都市报记者电话采访后将郭的六条意见登在该报,此后“风平浪静”。2025年1月6日精删后再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