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认识德治礼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和作用
(2024-12-26 17:15:38)
辩证认识德治礼治人治
与法治的关系和作用
郭 辉 东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法治”一词最早出现于《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管子最早提出 “ 仓廪实天下安”和“依法治国”。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都主张并力行以法治国。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精髓。法治和礼治结合,德治和刑治并行。礼治是防患于未然,刑治是辅助性补充,共同构建以伦理为本位的良好社会秩序。
二、中国古代不独强调法治,也不孤立讲德治,两者之间还有礼治
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不独强调法治,也不孤立讲德治,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礼治。礼治是在西周时期确立起来的,历史上有周公“制礼作乐”的说法。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礼治思想加以继承和发展,倡导忠孝仁义礼智信,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別,逐渐形成法制与礼治德治相结合的超稳定社会结构。当代中国应当对礼治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摈弃封建伦理纲常过时思想,突出人际交往和品德修养规范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全体公民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前四个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间四个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后面四个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人治原意是贤人之治,把治国理想寄托在明君贤臣身上
中国由分封制、郡县制转向中央集权制以后,曾追求人治的完善,把治国理想寄托在明君贤臣身上。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期盼明君贤臣按照人希贤、贤希圣的目标不断自我完善。法治与人治这两种理念,曾经在古希腊同时并存。柏拉图主张的贤人政治就是人治,他认为“人治优于法治”。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批评老师人治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法治论,他认为“法治应优于一人之治”,西方社会法治传统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西方不像中国那样把希望寄托在人的自觉和道德品质上,不期待人去做善事,而是设法约束人不去做恶亊。
四、对人治污名化攻讦始于西罗马崩溃之际,对中国礼治和人治污名化攻讦应当正本清源
对人治污名化攻讦始于公元4、5世纪之交,即西罗马崩溃之际。西方神学家劝慰世人说:“人治社会”的“世上之城”必归灭亡,而“上帝之城”必将实现。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地上的体现,只有服从教会,才能解脱人世苦难。教会应该去管理社会从世俗国家中独立出来,这就是罗马教廷在西欧众蛮国实施神权统治的與论先导。9世纪后,西欧教会在原西罗马的土地上画岀“上帝之城”的蓝图,着手营造“神治世界”,宣称千千万万信徒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天国就要实现,此后“超越于万国之上”的教皇国开始充满血污的神治。现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却把中国的礼治和人治污名为专制加以攻讦。因此,我们应当对人治污名化攻讦拨乱反正,正本清源。(2024122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