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国理政需要运用人类轴心时代以来积累储存的智慧和创造,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熖

(2024-12-26 17:22:52)

治国理政需要运用人类轴心时代以来积累

储存的智慧和创造,并被它重新燃起火

 

郭 辉 东

 

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同时出现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同年德国迎来了另一位哲人,他就是雅斯贝尔斯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千山万水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他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熖。”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多个灿烂的文明发祥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国,是当时最先进最早的文明摇篮。还有爱琴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希腊文化在某些领域达到古代世界最高峰。

二、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蕴含后来各种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被誉为西方文明源头

古希腊时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早出现的一座高峰,涌现一批举世闻名的自然哲学家和百科全书式学者。他们中有西方尊称为科学之父的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数学大师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提出原子学说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70—前360),贡献千古不朽代表作《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德(公元前330—前275)。被西方称为物理学之父的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他的名言是“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就能使地球移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和他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徳(公元前384—前322)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后人普遍认为他们三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马克思说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蕴含后来各种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被誉为西方文明源头。希腊文明后来被罗马所继承和发扬,从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现在,仍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存

春秋战国是中国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为止。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40多个,经过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合纵连横和东征西讨,兼并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强,最后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是百家争鸣、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涌现了管子(公元前723—前645)、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孙子(公元前545—前470)、鬼谷子(公元前400—前320)、商鞅(约公元前395—前338)、尸子(公元前390—前330)、墨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伊文子(约公元前360—前280)、屈原(公元前340—前278)、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前233)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存。

四、治国理政需要运用轴心时代以来人类积累储存的智慧和创造

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难题,包括治国理政和依法治国等的难题,需要运用轴心时代以来人类积累储存的智慧和创造,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熖。美国第40届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明其施政纲领,意思是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19881月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说:“21世纪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过和平幸福生活,就应当回头25世纪以前,去汲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和力量。2011年连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就职演说中援引《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表示将用老子这一思想践行《联合国宪章》,与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202412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