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思辨

(2023-10-23 18:37:01)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思辨

郭辉东  田伏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后世据此引申出成语“天下为公”。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是理想化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这种社会没有大同社会那样完美,但更接近现实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康有为在《礼运注》中论述了他的“大同说”,把“天下为公”这一思想阐释清楚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孙中山。“环球同此凉热”一句出自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意思是造福世界,体现的是“天下大同”思想。习近平指出:人类历史不会终结于一种文明、一种制度。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   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家?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施政原则和社会模式有什么不同?怎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值得深思和辨别。

一、大同与小康,是两种不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用“大同”来表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是《礼记 ·礼运》,这种思想虽为孔子首创,实际上是儒、道、墨、农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和发扬.

“小康”一词最早源出《诗经·大雅 ·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小康”在《礼记 》中得到较系统的阐述,成为仅次“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现在人们说的“小康”,是由邓小平在1979126日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杨朱主张“天下为公”,要“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社会才能太平。  

明末清初有三位思想家提出“天下为公”的主张。一是王夫之提出“天下非一家之私”,这句话是《吕氏春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的简化;二是黄宗羲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三是顾炎武指出“天下”应为匹夫所共有,后来梁启超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天下为公是一种对理想社会的全新展望,遗憾的是他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了。

把“天下为公”这一思想阐释清楚并使之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孙中山,他多次题书“天下为公”,提倡“天下为公”,他自己以国民公仆为已任,首先身体力行。

“环球同此凉热”出自毛泽东《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潜在意思是造福世界,体现的是“天下大同”思想。格局之大,气魄之大,堪称前无古人。

二、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礼运》。

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礼运第九》,是战国末年或秦汉时期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礼运”的含义是说如果天下都依礼而行,就会太平。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下大同的论点,也是中国文化对理想社会最为人所知的论述。

从前孔子年终在鲁国参加祭祀鬼神的仪式。蜡祭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禁发出叹息。孔子之叹,大盖是哀叹那时的鲁国。言偃在一旁问道:“夫子为何长叹?”孔子答:“大道施行的时代,以及三代英杰执政的时代,我都没能赶上,但我心向徃之,有志于他们那样的业绩。”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译为: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选择贤德的人和推举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讲究诚信,维护和睦。所以人们不只将自己亲人看作亲人,不只将自己子女当作子女;使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壮年人能发挥作用,幼年人能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废疾人能得到抚养;男子各有职分,女子能出嫁成家。开发货财,只是不愿让它遗弃在地上,并非一定是为自已收藏;出力劳作,只是不愿让自己身上的力气无处施展,并非一定为自己谋利。因此奸谋机诈不会兴起,盗窃和暴力行为不会出现,家家门户不必锁闭。这样的社会就叫大同社会。

孔子又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以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今译为:如今大道已经衰微,天下为一家所占有。人们各自敬奉自己的双亲,各自慈爱自己的子女;开发货财,出力劳作,都是为自己;诸侯以及父子兄弟世代相传作为礼法,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确定君臣之间的名分,加重父子之间的慈孝,和睦兄弟之间的友情,调和夫妻之间的恩爱,设立少长贵贱之间的制度,划分田地和居宅,推崇勇气和智慧,建立事功都是为了自已。于是谋算欺诈兴起了,刀兵武力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便是这时出现的一些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谨慎地按照礼法来办事的。他们按照礼来明确大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求辞让,向民众展示做人的常道。如果有不照此去做的人,即使有势位也要被罢黜,众人就会视他为祸害。这样的社会就叫小康社会。

三、 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家?怎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值得深思和辨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孔子阐述自己政治理想时明确提出的施政原则,描绘了远大而美好的社会愿景,就是大同理想。孔子进一步阐述自已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小康是较次一级的施政原则和社会愿景,但更接近现实而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先秦古藉称“记”或“传”的,均为一种特定的文体,是“经”的辅助资料。《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国典章制度书籍,《礼运第九》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对历代政治家、攺革家有深刻的影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就是现在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解,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入“十三经”之中,明清亦为士人必读之书。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儒家崇尚的大同社会是指实行禅让制公天下的尧舜时代,小康社会是指实行家天下的夏商周三代,三代长达1800天下为公还是天下为家?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施政原则和社会愿景有什么不同?怎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理想社会?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值得深思和辨别。

(作者简介:郭辉东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湖南省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中心正厅级退休干部、研究员,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特聘专家。田伏隆系湖南省政协原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正厅级退休干部,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特聘专家。癸卯年全球湘商祭舜大典及第十三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专场报告会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舜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后刊载《舜文化研究与交流》2023年第3期。正文3386个中文字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