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2022-11-25 11:03:29)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郭辉东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5428号文件下发通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湖南特别是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怎么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推进改革试验?本文试图从科学认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着重对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的理论依据、必然选择、现实需要、试验主题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种带规律性的基本理论
反观人类历史进程,哲学总是在人类社会面临巨大困惑及冲突的时期和环节中得以诞生与发展的。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用哲学思维来更好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一)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不灭的。
哲学上所指的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可以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无限复杂多样性都是物质的特定的具体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一般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在形态的变化中,其原子量是恒定的。物质不灭定律认为,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具体的物质形态则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之中,任何物质形态都依一定条件由另一种物质形态转化而来,又依一定条件向他种物质形态转化而去。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每一重大进步和变革,都是紧紧伴随着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革命性变化而变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包括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空间资源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按照特性可分为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等。以能源资源为例,煤炭、石油、天然气,是耗竭性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等,是非耗竭性资源或可更新资源,具有可更新、可循环、可再生的特点。
(二)物质是运动的,而且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任何物质都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无限的永远运动的物质总体,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运动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直到复杂的思维。
宇宙之大与粒子之微是物质世界的两个端极,自然界各种物质既有结构层次的不同,又有运动形式的千变万化,不同层次的物质都有其特有的属性和运动规律。从结构层次上看,有宇观、宏观、微观之分,如大到总星系、星系团、太阳系、地球、月球,小到分子、原子、原子核、粒子。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和无限的发展。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万事万物,往复循环;日月星辰,在天体中环绕运行;动物植物在地球上生生不息;水份在海陆空不断循环;物体和能量,在运动中循环和转换。
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五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力作用的结果,即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的相互间作用。“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谢”;“千变万化,未始有极”,往而复来,循环不息。各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特殊的规律性,在每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互相交错着,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低级的运动形式。
(三)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在变化中也有些东西不变,即守恒。在粒子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着左右对称性,即在弱力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宇称守恒,是物理学中的三个重要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认为,任何物质系统在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作用之和为零时,它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在所受外力之和不为零,但在某一方向上的分力之和为零时,总动量在该方向的分量保持不变。
能量的形态大致有动能、势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原子能等。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认为,在物质运动过程中,能量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但是其总量却是保持不变的。在数量上表明物质运动的不可消灭性,性质上表明各种运动形态彼此相互转换或转化。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其系统自身是处于能量和能宿之间的运动之中,能量流将物质组织成一个有序结构,它能贮存和使用一部分,流经系统的能量,结果使系统可以逐步地建立起远离平衡的稳定结构状态。这种稳定态的形成取决于系统内物质在能量流运动中的自身催化循环合成与不同物质之间的交叉催化循环合成,这是由于系统内的不可逆过程和自组织机制所使然。
(四)量变质变,肯定否定。
量变质变转化规律和肯定否定规律,均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量变质变转化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过程。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质量互变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经过质变,才有辩证的转化,才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肯定否定规律,亦称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个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形上升运动,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在事物发展的最初阶段,事物内部矛盾中的肯定方面居于主要地位,事物的性质相对稳定,这就是肯定阶段。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占居主要地位,旧事物变为新事物,这就是否定阶段。随着矛盾斗争的继续,原来的否定方面也被否定,事物就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发展的前进运动终究是不可抗拒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是事物运动的一个周期,它的发展过程是往返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
按照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和质变量变、肯定否定规律。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质量、动量和能量,都服从于上述定律和规律。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不可分割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就是探索并实现物尽其用的方法和途径。认识、把握和顺应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规律,并自觉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够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进化的一个新阶段,是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与支撑文明的环境高度和谐的文明,是高效的循环经济、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相统一的新型社会。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对我国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进行检省后的一种明智选择。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是环境友好、生态持续的,但这种持续是在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基础上的持续。以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耗、化工产品生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推行的是一类掠夺式、耗竭型、高经济效益、高环境影响的生态方式。
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摒弃了农业文明阶段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工业文明阶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和价值观念的大转变,预示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目标是在开拓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方式和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它意味并预示着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理念的一次革命。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在观念、经济、社会、制度四方面同时推进。我们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言,理当敢想敢干,敢想敢试,大胆探索,闯出新路,为全国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三、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
在农业文明时代,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引发了大规模的毁林开荒、捕猎动物、过度放牧等活动,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也随之加剧,地球表面裸露出一片片黄色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土质沙化、动植物种群遭到破坏、生态失衡。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中美玛雅文明、西亚的巴比伦文明、中国的西域文明先后湮灭,这是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冲击。
18世纪中叶以来,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时代跨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进入大规模政府自然的阶段。资源开采强度的提高和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工业污染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问题,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出现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工业技术具有积强的同化和吸收自然资源的能力,它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的方式是一次性的。在工业化初期,能源和原料的利用率低下,投入生产的资源只有少部分转化为产品,大部分以废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因此,工业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天空黑烟弥漫,地上污水四溢,开山和采矿使地球“伤痕累累”,耕地和森林不断萎缩,沙漠化和土地侵蚀日益严重,洁净的淡水越来越短缺,生物物种急剧灭绝,这是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冲击。
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类加大了对资源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事件不断出现,对人类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舒适性等方面造成了严重伤害。20世纪20—60年代是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期。由于工业生产中大量化学物质排入水体造成的水污染事件主要有日本的水悮病事件;由于含镉工业废水造成的土壤污染公害事件主要有日本富士山的痛痛病事件;由于煤和石油燃烧排放大气污染造成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主要有英国伦敦烟雾事件、英国格拉斯哥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镇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等。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人只有首先顺应自然,然后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为的因系超过自然生态所能忍耐的极限,自然规律就必然向人类进行无性的报复。天有不测风云,地有寒暑交替,人有朝夕祸福。《阴符经》说:“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然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和认识迅速升温。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地球的义务;90年代以后,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已成为全球共同的愿望。
中国以占全球陆地面积7%的土地,养育占全球21%的人口,人与自然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我国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水资源量不足7%。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1/4,耕地面积占世界的均的43%,原油储量占世界人均的43%,原油储量占世界人均的11%。近2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6倍,资源消耗却增长几十倍。20世纪后1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10种有色金属增长276%。1983年中国成品钢材消耗量仅为3000多万吨,2003年已达2.5亿吨,接近美国、日本和欧盟钢铁消耗量的总和。我国GDP总量只占全世界的4%,而每年消耗的钢、煤炭和水泥分别占世界的25%、30%和50%。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发达国家普遍低30~40%。我国每创造一美元国民生产值所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水资源消耗上,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而美国只8立方米,日本为6立方米。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在发达国家1公顷土地养活4口人,发展中国家1公顷土地养活1.8口人,而中国每公顷土地至少必须养活10口人。中国的人口这么多,人均资源这么少,生态又这么脆弱,只有节约集约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才是必由之路。
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重化工主导的阶段,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仍然具有高需求。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到80%,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5亿吨,天然气将超过1000亿立方米,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分别将达70%和50%。
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我们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例如,以单位GDP产业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之大。以日本为1,则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却高达11.5。每吨标准煤的产业效率,我国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从资源消耗角度看,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2012—2014年,中国将迎来年2.4亿—2.6亿吨铁的消费高峰,未来20年缺口将达30亿吨;2019—2023年,将迎来年530万—680万吨铜的消费高峰,未来20年缺口将达5000万—6000万吨;2022—2028年,将迎来年1300万吨铝的消费峰值,未来20年缺口将达到1亿吨。而我国资源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的钨、稀土、锑和锡等优势矿种,因为滥采乱挖和过度出口,绝对储量已下降了1/3—1/2。
伴随着资源大量消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瓶颈”制约日益明显,仅以水污染为例。目前,中国每年向江、河、湖和地下水排放的污水已达640亿吨,占中国总水资源量的2.3%,按平均40吨净水稀释1吨污水的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已接近极限。如果到2020年国内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水资源用量增加50%,而按传统工业经济模式污水排放相应增加的话,污水将达到960亿吨,占中国水资源量的3.5%,已远远超过自净能力的极限,已经十分严重的水污染将更加严重。况且我国的水污染集中在我国水资源量3/4的水域,所以形式更严峻。
在国内这样一种情形下,建设两型社会有着必然的现实需要。
就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而言,这里有中国目前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有湖南最大的化工原料生产基地,这些企业能源消耗量都特别大。例如,株冶年用能量达到40万吨标准煤以上,年能源支出费用8亿元以上,其中年用电量达13.5亿千瓦时以上、煤焦27万吨以上,是只实实在在的“能源虎”。能源的大量使用,对当地的大气和湘江都有很大的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实现长株潭地区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主题
目前,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六个,试验主题有四个。专家们普遍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和建设,将成为中国下一阶段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使命。2005年6月获批的上海浦东新区试点主题是“金融创新,自主创新”。2006年4月获批的天津滨海新区试点主题是“区域协调,宜居社会”。2007年6月获批的成都、重庆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主题是“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12月获批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专题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要求是“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比较而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涉及的内容更为宽泛和高远。
“麓山不墨千秋画,湘江无弦万古琴。”湘江母亲河孕育了长株潭,湘江的臂膀轻轻把长株潭挽于湘江中游最大的河流弯曲处,“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湘江由南向北从三市切过,把三市连成一个“品”字型,两两相距45公里左右,一江三市,山水相连,是长江以南最具开发潜力的“金三角”风水宝地,这种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别的地方无法比拟的。
观天地之大象,诊山川之巨脉,人们不难发现,具有得天独厚自然地理条件的长株潭,山岳连绵,高低综错,江水流动,左环右抱,山水洲城融于一体,确实是令人羡慕的风水宝地。“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在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当代湖南人有智慧、有能力、有条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谱写新的篇章。只要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长株潭这个风水宝地,一定能描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谱写有声有色的文章,湘江这架无弦的巨琴在珠联璧合的长株潭一定能够演奏出琴瑟和鸣的时代强音。
(作者介绍:郭辉东系湖南省政府参事,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原巡视员;黄国亮系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南大学博士生。原载湖南经济蓝皮书2008年湖南经济展望475--487页,792个中文字符。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