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洞庭湖水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2022-11-23 18:10:27)

洞庭湖水系水土资源

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 一、洞庭湖水系拥有宝贵的水土资源

    1、湖南省境内特有的地质地貌,决定了洞庭湖水系各流域不同的水土资源特征。

    湖南省境内特有的地质地貌,决定了洞庭湖水系各流域不同的水土资源特征。湖南省洞庭湖水系状况见附图。

   “四水奔腾八百潴,三湘直下洞庭湖”。洞庭湖水系处于云贵高原到江南丘陵和五岭山地到江汉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区。南以五岭山脉与珠江分界,东以湘赣界山与鄱阳湖水系分水,西以渝黔丛山与乌江及清水江分界,湘北为洞庭湖及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使湘、资、沅、澧四水由东、南、西三面汇注洞庭湖,后经城陵矶入长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扇形的洞庭湖水系。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许多大江大河滚滚东流入海,而湖南省南高北低的地势却使“湘江北去”。

洞庭湖水系流域总面积262,823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境内204,843平方公里,占96.7%。河流发源地在湖南而流向鄱阳湖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面积6922平方公里,仅占湖南流域面积的3.3%。洞庭湖水系各流域水土资源情况见表1。

        1: 洞庭湖水系各流域水土资源状况表

  

  

平流长度

   

大小支流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年均径流亿立方米

亿立方米

水土流失

平均侵蚀模数吨/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

 

856

2157

94660

759

153

18808

22

3365

 

653

771

28142

239

51

6657

23

3034

 

1033

1491

89163

667

91

10305

20

3329

 

388

326

18496

165

24

4565

29.4

4909

2、洞庭湖区的自然资源,与长江流域及相关地区的比较中位居前列。

洞庭湖水系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多种地貌,水土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良好,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纬度范围、海拔高度、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气温、降水、人均耕地、土壤肥力、湖滩地面积、水面、生物种类等15个指标,与长江流域以及相关的7个地区对比评价,总排序居第一位。   

 3、洞庭湖水系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2%,在湖南境内有大小支流及分支流5341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5000平方公里的大河有17条。河流纵横交织似网,全长达43000公里以上,全省95%以上的城镇就是沿着这些河流逐渐发展起来的。

湖南省年均降水量为1200—1700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27毫米,降水总量为3022亿立方米,其中1399亿立方米被蒸发,1623亿立方米由大小溪河汇集成河川径流,湖南降水总量占全国的5%左右。

湖南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794.5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8.1%。考虑重复利用等情况,目前开发利用率为53—55%。湖南水能资原理论蕴藏量为153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84万千瓦。其中发源于西部的沅水和澧水的水能资源分别为537.5万千瓦和152.5万千瓦。湖南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254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82.8亿立方米(本省产水1620亿立方米,客水462.8亿立方米),地下水457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为全国的1.5倍。

4、洞庭湖水系拥有肥沃的土资源。

二、洞庭湖水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紧要问题

湖南既得水之利,又患水之忧。水多则发洪涝,水少则生干旱,水脏则污染环境。洞庭湖水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紧要问题有四个:水旱灾害,水域污染,水土流失,泥沙淤积。

1、水旱灾害是洞庭湖水系的心腹大患。

湖南的水旱灾害由来已久,但近几十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从古至今,水旱灾害一直是影响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

湖南自周昭公二年至公元1990年的3000年中,共有洪涝记载613年,干旱记载525年。据1950-1999年统计,50年中湖南累计受旱面积达45803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0535万亩。

洞庭湖平原从公元276年至1524年,大洪灾平均间隔80年;1525年至1851年,大洪灾平均间隔20年;1852年至1948年,大洪灾平均间隔5年。建国后,50年代至70年代,每5年一次大水;80年代,每三至四年一次大水;进入90年代,10年中有6年发大水。1935年,澧水流域淹死3.3万人;1954年,洞庭湖区淹死和疫病夺去3万多人的生命。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之后湖南又发生大旱。水旱灾害的受灾面积和经济损失,与相邻的湖北、江西比较,湖南均占首位。

2、洞庭湖水系特别是长株潭以下水域已遭到严重污染。

3、水土流失已使洞庭湖水系上游土地贫瘠,河床淤塞,水库淤积。

4、泥沙淤积已使洞庭湖变成危险之湖。

洞庭湖最突出的问题是洪水和泥沙。究其原因,是它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条件和人类活动条件相互制约的结果,而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向南分流进入洞庭湖所肇致的复杂江湖关系,则是其中较为活跃的因素。

    三、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转换与更新观念

     1、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要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再造壮丽秀美新山河。

“地球,我的母亲,我的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么样才能够报答你的深情”。这是郭沫若在著名诗篇《女神》中对人类生命摇篮,人类生态环境——母亲的赞美。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早期的人类,没有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只能逐水草而居,择丘岗而处。人类的古代文明都是首先从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的。世界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是江河流域,中国的黄河与长江、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古巴比伦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中国传统的城市选址大多数都是以河流的弯曲处为首选,又以座南朝北的右边为佳,如长沙株洲湘潭于湘江的弯道与河流交汇处即是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

2、进一步加深对水土资源特性和作用的认识,积极探求水土资源再循环的新路子。

从古到今,除了空气、阳光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水、土一样,时时刻刻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一切活动。

在人们的心目中,水永远扮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久旱时盼水如甘泉,洪涝时视水如猛兽。在化学家的眼中,水是氢和氧最普通的化合物,分子式H2O,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学家眼中,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生物生理组成和生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一般植物体内含水量在70%左右,人体血液中占85—90%,成年人体内65—70%是水。在诗人眼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多事天公三日雨,一条罗带变黄流”(查慎行)。在思想家的眼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荀子)。在政治家眼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在军事家眼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历史学家眼中,“水之利害,自古而然”(司马迁)。

水是最大的科学未解之谜之一:它是人类研究最多,也是人类所知最少的物质。水不仅是创造生命的液体,也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水即使加热到摄氏2000度,也只有极少一部分水分子会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在这一温度下,大多数物质都不能保留原来的分子结构。水沸腾的温度取决于气压,海拔越高,沸点越低。饮用水中有700多种合成化学品,据说其中129种具有“高毒性”。

水是柔弱的,也是浩大的。它既是天使,也是恶魔。遍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可是摧毁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水与人一样,都是要有出路的。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会给人死路。在世界、在中国、在长江流域、在洞庭湖区,因为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水制造过无数惨绝人寰的灾难,其中包括水灾和旱灾。

1990年1月《第二课堂》总第42期曾发表过长沙市实验小学郭科题为《水的自述》的文章,全文是:

有多少人能了解我?那么现在就请听听我的自述吧!

我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是由于太阳照射后蒸发,成了水蒸气。接着,在高空遇到了风,它使我凝结成云,再由于阴云和阳云的碰撞和内部结构的变化,我化成雨、雪及冰雹落下……

世界上假如没有我,地球将会充满凄惨荒凉和灾难。昔日生气勃勃的景象将不再出现,即使高级动物——人,也会绝灭。

池,是我的化身。夏日,清水中几群玲珑的金鱼,红得似一团火的鲫鱼和婷婷玉立的荷花,真所谓情景交融。哭泣的孩子见了我和池中景色逐喜笑颜开;工作一天的大人见了我,忘记了疲劳;白发银须的老人见了我,仿佛返老还童。

泉,是我从地底下涌出来变的。太阳暴晒的日子里,麦子、高梁、玉米都因干旱而哭泣、叹息,但当我——涓涓细流浸入它们的心田,它们该是多么的高兴。

湖,也为我所变,平似玉镜。它世世代代喂饱了家畜及各种动物,养肥了花草树木,而自己则日见干枯,这难道不是我的贡献吗?

汹涌澎湃的钱塘江,以涨潮号为天下奇观,令人青睐;从天而降的黄果树瀑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博得世人喜爱;水面如镜的西湖,引来无数人竟相观赏,流连忘返;而那浊浪滔滔的黄河,使多少人为之谱曲、作词,且引以为荣。

我有时也淘气顽皮。看到了谁没雨具,便‘轰隆隆’地下一场雨,让晾在竹竿上的衣服湿透,让在路边嬉戏的孩子扫兴而归,让在街头漫步的人们变成‘落汤鸡’……

别看我和气,可发怒的神情回味起来令人发颤,都希望不会有第二次。

汛来了,我怒气冲冲地奔腾咆哮,似千军万马行进,以奔马之势漫过大坝,如瀑布落入村庄。淹没了不计其数的良田、房屋、人畜,还让许多人无家可归。

而我化成的冰雹呢?同样具有无穷的威力。只有一瞬间,民房就出现大大小小几十个空洞,人畜及野兽如不躲避的话,脊梁骨、脑袋都得砸烂。

大海,蓝得既不像翡翠那样淡,更不像钻石那样浓。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可咆哮时,一艘轮船化为乌有,这些灾难使人们浪费好多亿元……

现在全人类都努力控制我,让灾难不再发生。将来,我一定会为人类造福!

一个11岁小孩在四年一期的课堂作文,对水有如此的想象力和描述,很多人看后都回味无穷。21世纪的成人与智人,当作何种想象呢?怎样去使水为人类造福呢?

对一般人而言,在称之为水乡的洞庭湖区谈荒漠化问题,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件事。其实不然。据地质研究表明,现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沙漠或沙化地区,在地质年代大多是海湾或大湖。比如:泥沙沉积达300多米厚的塔里木盆地曾经就是一个大湖,辽宁、吉林、内蒙古西部的科尔沁沙地曾经就是与渤海相通的松辽大湖。由此可以看出,水土流失引起的泥沙淤积和荒漠化有可能使洞庭湖在地球上消失,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古人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西方哲人配弟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说明东西方哲人都十分重视土地的作用。在洞庭湖水系乡村的土地菩萨庙前,常常能看到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土能生万物,”下联是:“地可发千祥”,人们世世代代把土地菩萨供奉起来,这也说明了土地这个万物之母的作用。

地球卫星传回的彩色图片可以看出,从中亚经中东、北非到北美西南部大陆,从澳大利亚经非洲南部到南美洲西部和东南部,地球正受到两条黄色带的困扰。在这个广阔的区域内,既无绿色的盎然,又无生灵的喧嚣。漫漫大漠,滚滚黄沙像恶魔一样,每年以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无情地吞噬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沃土。被称为“地球溃疡症”的荒漠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对泥沙的利弊,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然后兴利去弊,并探求肥泥与沙石实现商品化的途径。地球表面花了漫长的时间才生成一层薄薄的表土,被水力、风力从河流的上游带到了中下游以至大海,并不断地引发灾祸。为什么富庶之区多在冲积平原?为什么贫困地区多在山区?原因是山区的肥泥被水冲到平原去了。一个花盆里有了几公斤泥土就能花繁叶茂,田地有了6—7寸厚的泥土就能永续利用。

对于沙石形成、流动过程与用途,本人多年来作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千百年来人类也已经找到了物尽其用的方法。棱角仍存的大石头,已成为公园、宾馆的风景点缀、中号的石头已作建房、修路、架桥的基石;小号的卵石已广泛用于建房,桂林与长沙的民房到处可见,美国英特尔公司展厅花盆的上面是卵石覆盖的,日本和中国城市的许多地方已用卵石铺路为人们休闲健身进行脚底按摩;细微的河沙,已广泛用于基建和铺路。三峡库区移民造一亩地需用几十汽车熟土,长沙市建花园、草地用的“死黄泥”每吨卖上了40元。由此可见,淤积在河流的沙石和湖泊中的肥泥,其实是个无价宝。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各种不同沙石、肥泥用途的进一步认识,沙石和肥泥的作用还会越来越大。

普天之下,万事万物都处于失衡与平衡的辩证运动之中,自然界则是生态平衡。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都具有质量、动量和能量,都服从于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定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不可分割的。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善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使用有限资源实现更多的价值,富有成效地把自然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3、按照天地人协调统一的观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人只有首先顺应自然,然后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为的因素超过自然生态所能忍耐的极限,自然规律就必然向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马克思、恩格斯早已向人们发出过警告。马克思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4、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在西部大开发的同时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治水之路。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洞庭湖水土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

1、把治山治水相结合,大规模地进行山江湖库综合治理。

2、充分发挥洞庭湖水系的水资源优势,力求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努力搞好水土保持,把洞庭湖水系建成良好的生息之地。

4、中华大地将呈现一幅适应未来需要的水量平衡图,洞庭湖水系的山川也一定会更加秀美。

   

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大行动中,勤劳、勇敢、智慧而且不怕辣的湖南人民,一定会发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采用科学的态度坚持不懈地治山治水治湖治库,把三湘四水建设得更加美好,留给子孙后代的洞庭湖水系将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山青水秀之地。将来人们看到的是:武陵峡谷流水潺潺,洞庭湖滨碧波荡荡,四水河畔流光溢彩,三湘大地朝阳灿烂,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曾经“遥看洞庭山水翠”,“湖光秋月两相”的湖南,在新的千年文明里必将呈现“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壮丽景象。

 

(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报告,200012月在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交流,并编入论文集。获得过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原文24098个中文字符。20221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