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洞庭湖与鄱阳湖比较研究

(2022-11-23 17:02:57)

洞庭湖与鄱阳湖比较研究

  

 

一、洞庭湖与鄱阳湖的异同及湖泊面积变化

洞庭湖与鄱阳湖,曾先后交替排列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两大淡水湖犹如两个聚宝盆,座落在黄金水道长江中游的南岸。两大湖区同居北纬30度的神秘地带,同属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地区,山川河流走向一致,均是北向一口流入长江,均是调蓄长江洪水的主要湖泊,均属红壤分布广泛的丘陵地区,均有“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洞庭湖畔张 创办的岳麓书院和鄱阳湖畔朱熹创办的白鹿洞书院,同为宋代四大书院,在这两个书院里走出了一代代民族精英;洞庭湖旁的岳阳楼和鄱阳湖边的滕王阁,都是江南三大名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王勃在《滕王阁序》抒发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感怀,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人们都能领略浩浩汤汤的大湖景观。

洞庭湖与鄱阳湖的不同之处是:洞庭湖接纳水系内湘、资、沅、澧四水及环湖区来水和荆南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闭)四口之水,只由岳阳城陵矶一口吐出;鄱阳湖承纳赣、抚、信、饶、修五河及环湖区来水和长江湖口来水,经湖口转泄入长江;两湖虽同为吞吐长江洪水的调蓄湖泊,也是一个大的沉沙池,但洞庭湖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洪水吞吐量和泥沙沉积量比鄱阳湖大得多,因此遭受的洪涝灾害也比鄱阳湖严重得多;洞庭湖区由于新构造运动带来的地面沉降至今还在继续,而鄱阳湖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从自然区域看,鄱阳湖区都在江西省境内,洞庭湖区还涉及湖北省松滋、公安、石首三县市。

洞庭湖区象一个碟形聚宝盆,东西直线距离243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83公里。洞庭湖流域面积262823平方公里,占湖南省域96.7%。洞庭湖水系1623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通过5341条大小河流越山穿谷,汇集于洞庭湖内。洞庭湖的平原水网地区海拔(吴淞基面)变幅为2530米,纯湖区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15200平方公里,湖北3580平方公里。

湖南境内的洞庭湖区辖六市27个县(市区),堤垸控制面积126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0万亩,人口1000余万人,每平方公里有627人。

洞庭湖是湖南省的宝湖,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平均水位为25.57米(鹿角站,吴淞基面),年内最大水位变幅为13.61米(1962年),最小水位变幅为9.29米(1972年),绝对水位变幅达16.29米。1825年的面积约达6300平方公里,湖盆容积约400亿立方米。由于洞庭湖承担着长江和湘、资、沅、澧超额洪水的调蓄任务,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均为3011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汛期来水平均2240亿立方米,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入湖水量的75%,来自长江的泥沙占入湖泥沙量的80%,每年泥沙入湖量达8千万—1亿立方米,以3倍于鄱阳湖、7倍于太湖的速度淤积,使湖面年均淤高3.5厘米。入湖洪水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洞庭湖不断萎缩,大片洲滩露出水面,土地被围垦开发,湖泊面积和容积迅速缩小,天然湖泊面积已居于鄱阳湖之后成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1949年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减为293亿立方米;1978年湖面积减为2691平方公里,容积减为167亿立方米;1995年湖面积又减为2625平方公里,昔日八百里洞庭的大湖景观已被大片圩垸林立的平原分割成西洞庭、南洞庭和东洞庭三个由洪道相连的湖泊。

由于湖床不断抬高,水域面积与容积锐减,往往出现“降水不多灾害大,来水不多洪峰高”的危险局面。1998年城陵矶最大出湖水量只28800立方米/秒,比1954年的43500立方米/秒少14700立方米/秒,而水位却达35.94米,比1954年的34.55米高出1.39米。1998年螺山最大下泄量为64000立方米/秒,比1954年的78800立方米/秒少14800立方米/秒。如果遇上10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1870年荆江洪峰来量达到110000立方米/秒,1870年重庆寸滩最高水位195.87米,1998年寸滩最高水位却只183.2米,比1870年低12.67米。如果再遇上1870年型的特大洪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鄱阳湖的外型象一个宝胡芦,南北长17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74公里。鄱阳湖流域面积162225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域97.2%。由湖及沿湖诸县市构成的鄱阳湖区,包括25个县市的面积38760.6平方公里。占江西全省面积的23.22%

鄱阳湖是个季节性湖泊,洪水时汪洋一片,枯水时洲滩遍布,湖面不足1000平方公里。鄱阳湖年均来水量为1500多亿立方米,1954年最大来水量2300亿立方米,每年注入长江的水量约占长江干流大通站年水量的1/5,对长江中下游的水文情势有一定的影响。湖口河底高于长江底约9米,当湖口水位21米(吴淞高程)时,湖面积为5040平方公里,湖盆容积317亿立方米;到1976年,湖面积缩小为3841平方公里,相应容积为260亿立方米。鄱阳湖年平均水位15.02米,1954年731日21.79米,1978年12月27日12.09米(康山站,吴淞基面)。湖口历年最高水位22.58米,最低水位5.9米,相差16.58米。水位高低变化,引起湖水面、湖容积高达28——55倍之悬殊变异,在全国大小湖泊中确属罕见,呈现出“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独特景观。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自然条件情况比较见表1:

1: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自然条件比较表

区名

纬度

范围

海拔

高度(m)

年日照时数

 

 

人平

耕地

湖滩地

面积

万亩

湖面占总面积%

年平均温度

季节

特征

年降

水量mm

季节

特征

洞庭湖区

27.5至30.2

25至50

1600至1800

16.417

冬寒

夏酷暑

1200至1400

冬正常夏少

0.9

240

10.6

鄱阳湖区

2830

2580

20002100

17

冬寒

夏酷暑

1400至1700

冬正常夏少

1.08

50

6.3

二、洞庭湖与鄱阳湖,既是长江的“胃”,也是长江的“肾”,对调蓄长江洪水和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则黄金水道长江是巨龙的“肠”,而洞庭湖与鄱阳湖都同时起到“胃”和“肾”的作用,即在调蓄长江洪水时起到“胃”的作用,在调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时起到“肾”的作用,如果这两个“胃”和“肾”的功能遭到破坏,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江南生态环境也将严重恶化。

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洪涝成形主要在中游,即四川宜宾的安边至皖南的望江。长江中游地形地貌为三个台阶三个盆地一条出口。长江出三峡由第二台地跌入第三台地,三大盆地依次为四川盆地、两湖盆地、江西盆地,一条出口即长江。同一汛期和同一降水区的三大盆地聚八方来水,所有降水能很快集中,然后涌向唯一出口——长江,并迅速逐级叠加,形成愈来愈大的洪水。

长江自沙市以下1700余公里的入海河道过于平缓,上下落着高度才40多米,以警戒水位为例,沙市43米,城陵矶32米,武汉26米,九江19.5米,南京8.5米。河道长,坡降小,汛期洪水滞留时间长,容易形成顶托,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平原极易形成洪涝。再加之下游江水受到海潮的顶托,上压下顶使得长江中下游积蓄的江水退水缓慢。

由于荆江河道的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只有6万多立方米/秒,而近800多年来荆江洪峰流量超过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千年一遇的大洪水达11万立方米/秒。万一荆江大堤决口,洪流将以十几米高的水头直泻江汉平原,武汉市将受到严重威胁,也将影响全国的经济大局。面对这种情况,洞庭湖就成了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洪水分流通道和调蓄场所,多年平均削峰能力达11038立方米/秒,洞庭湖区也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

周恩来总理说过,长江出事是大事。这是有历史依据的。1860年溃了藕池口,1870年溃了松滋口,江南一片汪洋。1935年,澧水流域淹死3万多人,钟祥一带淹死8万多人,清江及其他一些地方加起来淹死5万人,这些都是历史上的重大灾难。1954年的大洪水,京广铁路受阻100天,洞庭湖区淹死和疫病夺去3万多人的生命。

洞庭湖对长江洪水的巨大调蓄作用是由其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决定的,只要打开荆江形势图一看,其作用就会不言自明。当长江上游的巨大洪峰从南津关冲向沙市时,如果没有荆江大堤的约束,如果荆南四口不能分流进入洞庭湖,那将是一种什么情形呢?其结果是江汉平原和武汉市尽成泽国。

三峡水库建成以后,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以部分替代洞庭湖的调洪功能。但若遇1870年的特大洪水,洞庭湖还需要有300亿立方米的蓄洪能力;若遇1954年型百年一遇的洪水,城陵矾附近地区仍有210亿立方米超额洪水的蓄洪任务,湖南、湖北各承担一半。由此可见,洞庭湖这个保国安民的湖,确实具有不可缺少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鄱阳湖属吞吐型过水湖泊,其湖水位主要受长江湖口水和江西境内五河来水所制约,因湖口以下长江两岸卡口的限制,此地必须有一个调蓄洪水的湖泊来蓄洪。否则,洪水就会对南京等地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形下,鄱阳湖就成了长江中游第二个重要洪水分流通道和调蓄场所。1954年6月17日进入鄱阳湖的最大流量为48580立方米/秒,经鄱阳湖调蓄后,于6月20日自湖口泄入长江,最大泄水量仅为2240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流量达26380立方米/秒,洪峰出现的时间延后三天,既减轻了长江下游无为段大堤的防洪压力,又为他们抗洪抢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湖泊调节气候,调节生态环境,净化污水,沉积泥沙的作用,也是明显的。水的汽态、固态、液态转化,对气温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在1个大气压力下,把1立方厘米纯水的温度提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是1卡;同是1卡的热量,却可使3257立方厘米的空气升高1度,这就是说湖水的热容量是空气的3200多倍。湖区昼夜温差大,冬暖夏凉的原因就在于此。

洞庭湖和鄱阳湖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世界最为重要的湿地所在地。两大湿地由一系列水系相连的浅水湖泊、无数小型湖泊、大片浅水沼泽、湿草地和河流水道组成。湿地所产生的效益在所有自然生态中是最高的。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每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价值达4000美元至14000美元,分别是热带雨林和农田系统的2—7倍和45—160倍。因此被科学家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无法替代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它是生物物种的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的发源地,全球40%以上的植物和动物依赖湿地生存;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文功能,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缓解旱情,还能净化水中污染物;湿地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出产鱼虾、稻米、莲藕等湿地产品,还能支持水上运输。

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生物生理组成和生存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湖南和江西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2566.63亿立方米和1983.26亿立方米。洞庭湖与鄱阳湖是我国数一数二的淡水湖,两大湖泊中盛装如此之多的淡水,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湖南和江西各有这么一个大的淡水湖,确实是人们羡慕的。

三、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区位,对中部的崛起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是国内不可多得的“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稻米、生猪和水产基地,当今亦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和工业原料基地。洞庭湖区工农业总产值和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的1/3,棉花占全省的7/8,油料和水产品占全省的1/2。鄱阳湖区占全省面积的23.22%,但生产的粮食占全省48%,棉花占全省的88%,油料占全省的46%。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洞庭湖区与鄱阳湖区将一直作为我国规模宏大和物产丰饶的重要“粮仓”、“鱼池”和“油库”。在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中,只要按照湖区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依靠现代生物技术,用物质能量大循环的观点指导湖区湿地经济开发,形成各种物质投入和水、土、光、气、热资源的科学配置,加速发展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农业,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两大湖区一定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全面地分析湖南与江西的优势和短处,我们有理由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潜力,进而鼓舞信心。同时,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经验,找到自己的差距,进而缩短与兄弟省市发展中的差距。

湖南与江西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形胜之区”。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人与江西人已为建设自己家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目前的经济实力江西仍不如湖南,但其来势却十分看好。湖南与江西基本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2、3:

2:湖南与江西基本情况比较

省名

Km2

人口

万人

2000年预期寿命

耕地面积

千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全国

960

128453

69.63

73.33

130039.2

28254.92

85288

660

湖南

21.18

6629

69.05

72.47

3953

2566.63

13287

29

江西

16.69

4222

68.37

69.32

2993.4

1983.26

9577

21

 

3:湖南与江西经济发展情况比较

省名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农林牧副渔总产值

亿元

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

进出口

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美元

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

全国

104790.6

 

 

62076607

5274286

7702.80

2475.65

湖南

4340.94

1319.9

1181.88

327337

90022

6958.56

2397.92

江西

2450.48

824.5

774.29

199678

108197

6335.64

2306.45

23资料来源: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中国将实现富强、统一、民主三大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位居中部的湖南和江西必将随着中部的崛起而崛起。

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治山治水治湖相结合,未来的洞庭湖与鄱阳湖一定会更加美好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0世纪人类的世纪觉醒。进入21世纪,人类已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的索取,破坏遭受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

如果人为的因素超过自然生态环境所能忍耐的极限,自然规律就会对人类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治山治水治湖的新观念,努力探讨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中游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在指导思想上,要把治山治水治湖治江治库结合起来,从湖区、水系和长江干流三个方面研究提出根治措施。上游要加强水土保持,中游要梯级建库拦洪,下游要清淤、疏浚、固堤。就湖区而言,应下决心扩大外湖,留足内湖,废弃一些巴垸民垸,坚决将一些低洼易涝的堤垸退田还湖,安排一些易涝、易冲区作为滞洪、行洪区,给洪水以出路。如果一味地加高加固堤防,只能越加越险。如果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久的将来洞庭湖与鄱阳湖就可能在地球上消失;如果人们不珍惜洞庭湖与鄱阳湖这两个“聚宝盆”,而是为所欲为地把它当作藏污纳垢的“垃圾桶”,留给子孙的将是灾难性的一湖脏水;如果血吸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和防治,“鱼米之乡”就有可能遭到“瘟神”的严重摧残。

洞庭湖的未来如何?学术界有三种预测:一是大量泥沙淤积和围垦,洞庭湖正逐步走向衰亡;二是若新构造运动带来的沉降大于淤积,洞庭湖面积将会扩大;三是如果淤积与沉降大致相等,未来的洞庭湖就能保持现状。洞庭湖区年平均构造沉降率为10毫米,年构造沉降量为1.88亿立方米,大于1.61亿立方米的泥沙淤积量。随着上游封山育林的进展和三峡水库的修建,入湖泥沙量还会减少。再经若干年的努力,同时加大挖泥船挖掘湖内泥沙的进度,加上新构造运动带来沉降的影响,不久的将来洞庭湖有望超过鄱阳湖,再次成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湖南人民一定会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行动,使朱容基总理“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的美梦成真,曾经是“湖光秋月两相宜”,“遥看洞庭山水翠”的洞庭湖区,留给子孙后代的必定会是一幅蓝天碧水绿地组成的美好图景,也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生态群落和优美的生态风景旅游区。

鄱阳湖是我国目前第一大淡水湖,1985年以来,江西把治山、治江、治湖、治穷有机结合,治理开发并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江西这块充满忧患和希望的土地上,绘就了一幅“碧水奔流,青山滴翠”的新春图。江西省目前还在拟建鄱阳湖控制工程和湖水济京津工程,利用鄱阳湖1457亿立方米的入江水量,加上控制工程129亿立方米有效库容,可以每年向京津地区输水160亿立方米,可望为南水北调作出新的贡献。

江湖治理一向被人民称为“德政”。随着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滇池综合治理,京杭大运河整治,以及诸多城市防洪大堤与沿江沿湖风光带的修建,标志着我国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已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料,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工程还将出现一系列大的动作,南水北调会成为现实,曾经沟通过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灵渠有可能再现昔日的辉煌,中华大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幅山青水秀的水量平衡图。


(原文9076个中文字符。202211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