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公共安全的应对措施
(2022-11-23 16:51:11)
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
公共安全的应对措施
郭辉东
提
关键词:三峡水库
The answering measure of common safe in Dongting Lake area afte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ielded
Abstract: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s maximal fresh water of the whole nation wet land, is also a various animal and plant multiplying for the paradise existing. The article introduces general situation of Dongting Lake area city and Three Gorges Project, analyses the crux of "Ten thousands li the Yangtse River , danger are in the thorn river”, investigates and suggests answering measure of common safe in Dongting Lake area after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ielded.
洞庭湖是我国一颗璀璨的明珠,维系着长江中游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局。三峡水库的修建对洞庭湖来说,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其中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产生的效益,利远大于弊,为洞庭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新的机遇。怎样避害趋利?怎样使湖区更加安全?已成为湖南特别是洞庭湖区人民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洞庭湖区与三峡工程概况
洞庭湖既是一个洪道型湖泊,也是一个沉沙池。洞庭湖纯湖区总面积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15200平方公里,湖北3580平方公里。湖南洞庭湖区的堤垸控制面积126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0万亩,人口1008万人。洞庭湖区概况见下图。
洞庭湖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1825年洞庭湖面积约达6,000平方公里,容积约400亿立方米。由于入湖洪水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洞庭湖不断萎缩,湖泊面积和容积迅速缩小,天然湖泊面积已居于鄱阳湖之后成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1949年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减为293亿立方米;1995年湖面积减为2625平方公里,容积减为167亿立方米。
按城市规模划分,洞庭湖区城市有长沙、岳阳、常德、益阳四个地级市,津市、汩罗、沅江、临湘4个县级市和13个县城。上述21个城市,总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6%,人口约为全省的20%。
三峡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4510亿立方米,实测最大流量71100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2770立方米/秒。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设计洪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枯季调节流量5860立方米/秒,发电机组过水能力为22000~25000立方米/秒。
三峡工程是为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而兴建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投入运行后,长江中游特别是荆江的防洪形势将会得到根本性改善。但由于长江洪水峰高量大,若遇1954年洪水,长江中下游地区需分蓄洪水约500亿立方米,其中荆江地区62亿立方米,城陵矶附近区320亿立方米(长江流域、洞庭湖区各分蓄160亿立方米),武汉附近区68亿立方米,湖口附近区50亿立方米。
二、“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症结,在三峡水库运用后并没有完全解除
`荆江,上起湖北宜昌以下60公里处的枝城,下至湖南岳阳洞庭湖出口处的城陵矶,全长337公里,实际河长约为直线距离的3倍,有“九曲回肠”之称,是长江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段。据统计,自隋开皇二年起,至民国二十四年的1300多年间,荆江共溃口决堤50次。1870年阴历6月的长江特大洪水,致使荆江南北27县遭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 1954年长江全流域遭水灾,洞庭湖区出现百年罕见大洪水,洪水和瘟疫夺去33000多人的生命。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这是有根据的。他的症结,是由荆江河段特有的地形地质条件、特有的水文条件以及历代“舍南保北”治水方针等因素累积的结果。
一是特有的地形地质条件。上荆江为顺直微曲性河段,长约167公里,南岸比北岸高约8-10米,长江汛期时犹如“地上河”。下荆江为蜿蜒型河段,长约170公里,特点是河道弯曲,一弯接一弯,洪水宣泄不畅。
二是特有的水文条件。由于荆江河道包括向洞庭湖分洪的泄洪能力只有6万多立方米/秒,而近800多年来荆江洪峰流量超过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达11万立方米/秒。
三是历代“舍南保北”治水方针导致的后果。由于历代“舍南保北”治水方针的错误,结果并未能做到“舍南保北”,而是不断走向反面。在洪水期间,水位南面高于北面地面达到14-15米。
三峡水库运用后,能够控制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公里的降水径流,再配合沿岸的分蓄洪工程,并加强相应的堤防建设和湖南四水一系列水利工程,荆江和洞庭湖沿岸的防洪标准可提高到百年一遇,能够确保荆江两岸不致溃口,两湖平原免受毁灭性灾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三峡水库运用后,“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根本症结并没有完全解除。
三、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公共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公共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防洪、供水、血防、水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
(一)洞庭湖调蓄洪水功能及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防洪排涝对策措施
洞庭湖既是长江的“胃”,也是长江的“肾”,如果“胃”和“肾”的功能不能发挥,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江南生态环境也将严重恶化。若遇1954年型大洪水,城陵矶附近地区仍有320亿立方米超额洪水的蓄洪任务,湖南、湖北各承担一半。洞庭湖这个保国安民的湖,确实具有不可缺少的举足轻重作用。
(二)三峡水库运用后来水来沙减少对洞庭湖区供水与水运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运用后,使荆江河段的水文、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水位下降。二是荆江河槽冲深,洞庭湖泥沙淤积减少。三是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河道冬春季断流天数增加。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的冬春枯水季节,三口河道流量减少甚至断流,2006年藕池河西支与虎渡河断流分别达334天和317天。究其原因,在于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河道清水冲刷下切,致使长江干流主流线发生变化,改变了三口口门进流进沙条件,降低了分流河道口门水位,引起三口分流分沙减少。
(三)三峡水库运用后对洞庭湖区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洞庭湖区是全国钉螺孳生面积最大的地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有四种类型,即垸内沟港型、湖汊江湾型、湖洲型、山丘沟渠型。大量调查资料发现,洞庭湖区钉螺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一是高程性,二是单元性,三是水系性。从时间上看,6-9月的汛期、10月—11月的退水期,12月至次年4月的枯水期,三峡水库调度对洞庭湖区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从空间上看,三峡工程运用后,由于入湖来水来沙减少,洞庭湖区泥沙淤积的变化以及芦洲退化成芦杂湖或草湖,钉螺分布和血吸虫病流行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被水淹没8个月以上洲滩,血吸虫寄生钉螺无法生存,湖洲江滩钉螺面积的增长将得到缓解。
(四)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应对措施
三峡水库运用后洞庭湖区主要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壤潜育化,血吸虫疫情、候鸟栖息和食源、水体环境容量、水体和土壤污染等。对湖区水域污染,特别是磷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当前,洞庭湖区一些地方缺水已成为突出问题,其中华容县缺水尤为突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用水得不到保证,湖区需要解决饮水安全人口达350万人,占全省的24.5%。上述问题,在三峡水库运用后随着入湖水沙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峡水库的修建和成功运用,标志着长江防洪“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也为洞庭湖大规模综合治理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难得机遇。因此,应当适时调整洞庭湖整治思路,寻求长治久安的新对策新举措。比如,堵支并流、四口建闸和湖口筑坝,是提到议事日程的时候了。在低洼地带即本来是自然湖泊的地方以及洞庭湖主航道区,深挖一批大型人工湖泊,把洞庭湖这个盛水的大碟子变成若干个装水的大坛子,解决湖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问题,发挥湿地储水作用,也有利于解决航运用水与河湖生态用水。目前,急需而且条件比较成熟的重大工程有:(1)加速层山安全区建设,为处理城陵矶地区超额洪水提供有力保障;(2)疏浚调弦口与华容河,解决华容县缺水问题;(3)南县沱江综合治理包括上下口堵坝建闸;(4)在枝城洋溪长江大拐弯处可修建无坝引水工程,并在枝城洋溪至松滋开凿20公里人工运河连通松滋河。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三峡工程运行与长江中游水道研讨会论文汇编》,长江航运研究杂志社编,2007/9;
(3)《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杨桂山、翁立达、李利锋主编,长江出版社2007;
(4)《中国湖泊志》,王苏明、姜加虎,科技出版社,1998;
(5)《洞庭湖志》,陶澍督修,沈筠堂总纂,万年淳补订,道光五年(1825年)刻印出版;
(6)《第二届长江论坛论文集——洞庭湖论坛》,第二届长江论坛论文集编委会,2007;
(7)《洞庭湖治理与开发》,王克英主编,郭辉东、朱翔、曾品元撰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2;
(8)《洞庭湖与鄱阳湖比较研究》,郭辉东,《湖湘论坛》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