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11月23日

(2022-11-23 12:04:18)

总理欲之梦

 

 

内容提要:总理考察湖南时,写下《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一首,“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表达了总理对家乡改善生态环境的殷切期望。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洞庭湖区把治山治水治湖相结合,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用实际行动使总理之梦将欲圆。

关键词:总理  之梦  将圆

 

一、朱总理有个难圆之梦

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梦想可以成真,人类许多奇迹往往是从梦想开始的。

共和国传奇总理有一个难圆之梦,就是“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

200145日至11日,朱总理到湖南湘西考察。广义的湘西是指湖南西部,地处云贵高原的武陵山脉,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同行的有夫人,陪同考察的有湖南省委书记、省长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朱总理考察的第一站是美如仙境的张家界。张家界的美,是一种自然美,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45日,朱总理登上黄石寨,放眼远眺张家界千峰竞翠、山花烂漫的景象,心情格外舒畅。当他看到好端端的人间仙境竞弄成天上人间时,语重心长地对陪同的省市负责人说:张家界这个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绝对不能让它受到破坏!把张家界建设好,不要辜负了这奇景、美景!

朱总理考察的第二站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这块土地,是朱总理情牵梦绕的地方,他与夫人劳安都曾在湘西上过学。194410月,年仅16岁的他离开饱经日军侵略之苦的长沙,徒步新化、溆浦、辰溪、泸溪,远涉千里,到达国立八中设在花垣(当时叫永绥)的高二部开始长达22个月的流亡中学生涯,劳安当时在乾州(现吉首市)国立八中初四部就读,。当年在花垣求学的时候,由于卫生及医疗条件的限制,许多同学得了痢疾等疾病,好多人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英年早逝。朱某也染上了痢疾,拉得人都脱了形,所幸遇到当地一位老中医,用中草药治疗,使他的性命得以保全。57年过去了,故地重游,感慨颇多。湘西今昔的巨大变化,使他感到振奋,尤其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区特色的吉首大学,给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但有些现象也使他触目惊心:过去的湘西到处是葱茏满目的森林,记忆中的青山已不复存在,变成了濯濯童山,不少地方荒山秃岭如婴儿的光头一样映入眼帘;转而又想到昔日烟波浩淼的八百里洞庭,现在已淤积过半,洪涝灾害日趋频繁。此景此情,不免令他忧心忡忡,进而从内心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还我青山!还我湖泊!洞庭湖浩浩汤汤的壮观美景何时才能重现?湘西如不恢复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好梦难圆啊!

曾自律“五戒”而很少题字赋诗的朱,却破例勃发诗兴,写下了《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一首,表达了他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殷切期望。回到北京后,他将这首诗转交《中华诗词》在2001年第3期发表。诗的内容如下: 

                                       重访湘西有感

       并怀洞庭湖区

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

吉首学中多俊秀,张家界顶有神仙。

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

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


20026月朱总理视察湖南,谈到何时恢复洞庭湖的浩浩汤汤问题时说:我去年写了一首诗,“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在湖南没有见到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我这个梦圆不了,不就梦断三湘、梦断潇湘了吗?他还指出:洞庭湖的发展规划,我看第一步目标是4350平方公里,起码恢复到解放前的状态,在沿湖以外的地方去规划几个城市,围着湖的几个大城市,将来是旅游城市。

二、洞庭湖正在变大,不久的将来洞庭湖一定能够重现浩浩汤汤的大湖景观

对于恢复洞庭湖的浩浩汤汤问题,在此之前,朱总理已数次提出过他的想法。

1993412日至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就用四天时间绕洞庭湖一圈,行程800公里,对洞庭湖区的岳阳、益阳、常德进行了考察,在湖南省洞庭湖综合治理现场办公会议上指出:不要等大水淹了洞庭湖再来治理,一再强调要把洞庭湖列为国家治理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规划进行重点治理。

1998年长江及洞庭湖区遭受水灾后,44日到10日,朱总理来到湖南视察指导抗洪救灾时指出:要通过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办法,恢复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本来面目。

20014月,朱总理视察湖南时指出:要锲而不舍,一代代来做下去,再现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景观,使湘楚大地到处林木繁茂,葱葱茏茏。

2001918日,谈笑风生、神采飞扬的朱总理在南京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中国经济论坛发表即兴演讲。他那热情洋溢、风趣幽默的演讲,激起了5000多名在场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和热烈掌声,在短短60多分钟的时间里,掌声多达40多次,平均每一分半钟一次。在演讲中,他对《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一诗逐句作了解读,当解释“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这句时,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湘西这个地区,你这个森林不给我恢复,我没有看到那个葱茏,我这个梦也难圆呀,我死了还不瞑目呀!

洞庭湖,是一个洪道型调蓄湖泊,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据1825年的图志测算,当时洞庭湖的面积约达6,000平方公里,容积约400亿立方米。由于洞庭湖承担着长江和湘、资、沅、澧超额洪水的调蓄任务,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3,011亿立方米,是鄱阳湖的3倍、黄河的5倍、太湖的10倍,汛期来水平均2,240亿立方米,长江来水占洞庭湖入湖水量的75%,来自长江的泥沙占入湖泥沙量的80%,每年入湖泥沙量达8,00010,000万立方米,以3倍于鄱阳湖、7倍于太湖的速度淤积,使湖面年均淤高3.5厘米。入湖洪水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洞庭湖不断萎缩,大片洲滩露出水面,土地被围垦开发,湖泊面积和容积迅速缩小,天然湖泊面积已居于鄱阳湖之后成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1949年湖面积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减为293亿立方米;1978年湖面积减为2,691平方公里,容积减为167亿立方米;1995年湖面积又减为2,625平方公里,容积减为167亿立方米。昔日八百里洞庭的大湖景观,已被大片圩垸林立的平原分割成西洞庭、南洞庭和东洞庭三个由洪道相联的湖泊。湖泊面积和容积的不断萎缩,引发江湖水位不断升高,洪涝灾害频率加快,生物多样性下降,珍稀物种濒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乏力,严重制约了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于湖床的不断抬高,水域面积与容积锐减,蓄洪能力也随之急剧降低。每到大汛之时,洞庭湖区便长时间处于高洪水位的威胁之下,增大了溃垸成灾的机率,出现“降水不多灾害大,来水不多洪峰高”的危险局面。1998年城陵矶最大出湖水量只28,800立方米/秒,比1954年的43,500立方米/秒少14,700立方米/秒,而水位却达35.94米,比1954年的34.55米高出1.39米。1998年螺山最大下泄量为64,000立方米/秒,比1954年的78,800立方米/秒少14,800立方米/秒。如果遇上1000年一遇的大洪水,又是一个什么景象呢?1870年荆江洪峰来量达到110,000立方米/秒,1870年重庆寸滩最高水位195.87米,1998年寸滩最高水位却只183.2米,比1870年低12.67米。如果再遇上1870年型的大洪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洞庭湖是湖南省的宝湖,也是全国四大湖之一。它实际上是一个保国安民的湖,也是一个风景生态群落。在调蓄长江洪水时可发挥“胃”的作用,在调节生态环境时可发挥“肾”的作用。如果这个“胃”和“肾”的功能遭到破坏,长江流域以及中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功能就会恶化。

洞庭湖来水面积分别为鄱阳湖的8倍和太湖的26倍,多年平均过境水量分别为鄱阳湖的2倍和太湖的46倍,多年平均削峰能力达11,038立方米/秒。这对于长江上游稍大的来洪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对于特大洪水亦产生显著的减灾效益。由于荆江河道的泄洪能力(包括向洞庭湖分洪)只有6万多立方米/秒,而近800多年来荆江洪峰来量超过8万立方米/秒的有8次,其中1870年千年一遇的大洪水达11万立方米/秒。万一荆江大堤决口,洪流将以十几米高的水头直泻江汉平原,武汉市将受到严重威胁,也将影响全国的经济大局。面对这种情况,几百年来洞庭湖不得不承担了为长江调蓄洪水的作用。倘若没有洞庭湖,长江上游来洪和湖南四水洪峰将彼此顶托和相互叠加,浩大的洪水会直下江汉平原并严重威胁武汉市。

三峡水库建成以后,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以部分替代洞庭湖的蓄洪功能。但若遇1870年型的洪水,洞庭湖还需要有300亿立方米的蓄洪能力;若遇1954年型的洪水,城陵矶附近地区仍有210亿立方米超额洪水的蓄洪任务,湖南、湖北各承担一半。由此可见,洞庭湖这个保国安民的湖,确实具有不可缺少的举足轻重作用。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治理江湖方针。经过近5年的建设,湖庭湖区已平退堤垸778平方公里,搬迁近56万人,扩大调蓄洪容积34.8亿立方米,大大减轻了防洪抗灾的压力。洞庭湖区已被列入全国首批10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在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已成为“鸟类王国”,共记录到鸟类2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7种,二级保护的31种,国际协约指定保护的51种,遮天敝日的鸟群已成为一个诱人景观。

当前,湖南省正在着手实施4350工程”,即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至2015年,使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前43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面。到那时,洞庭湖将呈现一个高洪季节浩浩汤汤,枯水季节郁郁葱葱,环湖旅游城镇星罗棋布的壮观景象。

现在洞庭湖的挖泥船年挖泥沙量为4,000万立方米,若再增加挖泥船并增加挖泥数量,随着平垸行洪、退田还湖规模的逐步扩大,加上洞庭湖区新构造运动带来的沉降大于淤积的影响,不久的将来洞庭湖一定会成为全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曾经是“湖光秋月两相宜,遥看洞庭山水翠”的洞庭湖区,留给子孙后代的必定会是一幅蓝天碧水绿地组成的美好图景,也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风景生态群落和优美生态风景旅游区。

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治山治水治湖相结合,湖南的“三山五岭”一定会变得郁郁葱葱,潇湘大地一定能够成为山川秀美的生息之地

进入21世纪,人类已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的索取、破坏遭受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

在中国,199785日,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的伟大号召。再造山川秀美,是治理水灾、旱灾、沙灾的根本措施。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体现了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

森林兴则文明兴,森林衰则文明衰。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所维护的良好生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山川秀美的标志。失去森林,人类将失去生存的基础。

据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需要100400年漫长岁月。然而,在没有植被保护的裸露之下,雨水可以在一年之内把一厘米厚的土壤冲走。在有林的情况下,山坡地表径流量比无林区减少5070%,表土流失减少98%;而在无林的情况下,坡度1520度的坡耕地,每年被侵蚀的表土深度为2.5厘米,坡度增加,侵蚀愈烈。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和水质污染的问题,首先必须治山。

“四水奔腾八百潴,三湘直下洞庭湖”。湖南处于云贵高原到江南丘陵和五岭山地到江汉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区。南以五岭山脉与珠江水系分界,东以湘赣界山与鄱阳湖水系分水,西以渝黔丛山与乌江及清水江分界,湘北为洞庭湖及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东西南三面环山,只有北面洞庭湖这个低洼地。湖南省土地总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80%以上的集雨区在山丘区,有1,623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通过5,341条小河越山穿谷,汇集于湘、资、沅、澧四水注入洞庭湖。

卫星照片和遥感普查的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代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多达47,00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2%,中强度以上流失面积37,000平方公里,尤以湘西武陵山区和湘中丘陵地区最为严重,每年因水土流失淤积在河道内的泥沙达1.51.7亿吨,与建国初期的河床相比,多数中小河流的河床淤积深度在1米以上,有的河床淤积深度超过两米。

朱总理十分关注改善生态环境,反复叮嘱要努力恢复洞庭湖的浩浩汤汤和湘西山区的郁郁葱葱。他指出:湖南的生态环境问题。一个是水,一个是山。治水,就是要治理“一湖四水”,变害为利。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民的生活将无法改善。治山,就是要治理“三山五岭”。搞好湖南的工作,首先是要治山治水。

为了搞好水土保持,建设秀美湖南。我省制订了《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至2003年,湖南省全面启动10大生态环境建设重点项目,主要的工程有:(1)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将25度以下的坡耕地改建成高标准水平梯田(土),可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2,219万立方米。(2)退耕还林工程。25度以上的坡耕地绝大部分还为生态林,25度以下的不宜耕种的坡耕地部分还为生态林,部分建成商品林。(3)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近期重点抓好四水中上游40个县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至2010年全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836条。(4)水土保持工程。到2030年治理荒山沟500条,恢复因洪灾溃堤、沙石淹压的基本农田5万亩。(5)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主要抓好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洞庭湖防浪堤林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全省水土保持和防护林体系。(6)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将四水及生态脆弱的一级支流两侧、大型水库、洞庭湖周围的林地划为禁伐区,在禁伐区外营造商材基地。至2030年,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全省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湖南被列为2000年度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省份之一。湖南现有陡坡耕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缓坡地2,162万亩,其中25度以上737万亩。全省共规划退耕还林2,500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4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100万亩。到2002年底,湖南省退耕还林55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7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77万亩。

要通过退耕还林,把湘西森林恢复起来,把湘西的旅游业带动起来。湘西自治州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使204万亩濯濯童山重现秀美山川景色。他们按照经济林、生态林、兼用林分别占20%30%50%的要求,逐步形成了“林下种草,以草养畜,畜粪办沼气,沼液浇果树”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龙山县为了选准切合实际的退耕还林模式和林种、树种配置,提出了林竹混栽、林药混栽、林草混栽等模式,力求使退耕还林真正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古丈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他们把扶贫项目资金与退耕还林工程捆绑使用,因地制宜地高标准营造4000多亩名、特、优、新、稀经济果木林,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地处湘西北张家界市境内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的世界遗产景区,是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也是湖南省的旅游龙头。绝佳的风景和诱人的商业潜力,使许多人眼热心动。风景区建设初期,一些单位迫不及待地在核心景区扩建宾馆等旅游设施,农民则争先恐后在景区建房办餐馆、旅社。一时间,在天子山、袁家界、水绕四门等著名景点,宾馆、饭店和大小摊点,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1998年,武陵源景区内的建筑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其中违章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

1998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6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批评:“武陵源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大部分景区现在像是一个城市郊区的植物园或公园。”

19995月,国务院参事王秉枕、吴学敏对武陵源进行专题调查后发出呼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资源非常珍贵,不可再生,要采取比一般景区更严格的特别保护措施”。

朱总理在视察张家界时,特别就张家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武陵源景区内建筑物的拆迁步伐,加大退耕还林和绿化力度。要求景区发展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做到核心景区不再砍一棵树,不再建一栋房,现有的建筑物要在近5年内限期搬迁。

中外专家的批评,使张家界人猛醒过来,确立了把张家界市建设成为“面向国际的山水旅游城市”的发展思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做到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使人、社会与自然保持协调关系和良性循环。

湖南是块位居北纬30度的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采用科学的方法坚持治山治水治湖,浩浩汤汤的洞庭湖和郁郁葱葱的“三山五岭”一定会出现在潇湘大地,留给子孙后代的湖南将成为中国和世界不可多得的山青水秀的生息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