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诗金性尧王阜彤杂谈 |
结构的剖析
诗的结构,对内容的组织安排主要体现在剪材和布局上。这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有才能的诗人都善于处理诗的结构,使其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现实,体现某种意义。我们说诗,须紧扣诗的结构,才能把诗说得深透。
例如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五古):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新注本》说:“诗写待人不至。末句虽未明说,其实没有等着。”这么评说,等于没说,诗题不是明说“待丁大不至”吗?应该紧扣诗的结构来评说,才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待”字。首尾四句,概括叙述在那傍晚时分,独自在萝径上弹琴,等待丁大前来住宿。中间四句,具体描绘等待过程中的见闻及其感受:“松月”两句,写夜色降临时虽有些凉意,但依然在等待,足见友谊的深厚;“樵人”两句,用“归”和“栖”反衬所期待的人却不见来,显出盼望之情的热切。全诗结构紧凑,形象鲜明。如果只有概括叙述,而忽略具体描绘,那就不能说是好诗,诗贵形象,也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五律》: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新注本》说:“三五两句的白云、过雨,已在写'禅意',末两句则是以'悟'伸足。从诗意看,似乎未寻着常道士。”这么分析一首诗,纯属主观臆测,怎么可以只取一二句就妄加评说呢?也须从诗的结构去剖析,才能领悟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诗写寻常道士未遇,但在南溪“一路经行处”,却领悟到了“禅意”。诗的结构由“一路经行处”五字展开,描绘南溪的种种景象。从第二句“莓苔见履痕”到第六句“随山到水源”,似乎都只是一般的写景,直到尾联才说“溪花”与“禅意”相对忘言,并着一“亦”字关联上文,表示不仅“溪花”如此,就是上述所有景象,都与“禅意”相对忘言。从修辞手段来说,这是蒙下把可以省略的词语省略了。可见诗人在诗的剪材和布局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通篇神气完足,遣词造句自然,写尽了得意忘言之妙。
再例如李商隐《落花》(五律):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新注本》说:“此诗专咏落花,却又密结自己心事。”这是任何咏落花的诗,都可以这么说。如果不紧扣诗的结构来说诗,是无法说清楚诗人的创作意图的。
诗咏落花,也寄寓自己的迟暮之感。首联说,小园花乱飞,以致高阁客去。蘅塘退士评注:“花落则无人相赏,故竟去也。”颔联和颈联承上“乱”和“飞”字而来:颔联“连曲陌”是残瓣乱,“送斜晖”是残瓣飞,这是写落花的动态,形象真切;颈联“未忍归”是伤春,“仍欲归”是怨春,又是写落花的静态,情意缠绵。尾联说,春花对着春尽而落,我的心对着花落而悲,点明了诗的主题。构思立意相当巧妙,能于平凡的题材中见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