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瓯山人
东瓯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60
  • 关注人气: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阜彤先生《说唐诗五首》摘要(四)

(2017-02-13 09:52:31)
标签:

唐诗

王阜彤

杂谈


温庭筠《瑶瑟怨》(七绝)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银床:指月光照射到床上,写凉意。

有的评注家认为这首诗的可取之处在于它写秋夜景色生动、美丽、鲜明如画。这话只说对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引以重视,题名《瑶瑟怨》而诗里所描写的却好像与“瑶瑟”无关,这是什么缘故?这可用“通感”来解释。钱钟书先生提出“通感”之说,给我们指出修辞上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本诗如果以“通感”来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那应该是一首听鼓瑟的诗,诗写一个鼓瑟能手的技艺高超,能从鼓瑟声中形象地表现出“怨”来,因而题为《瑶瑟怨》。诗的第一句“冰簟、银床”是触觉和视觉,感到寒凉;第二句“碧天如水夜云轻”,是视觉兼意觉,感到凄清;第三句是听觉,感到悲恻;第四句是视觉,感到孤寂。诗里的种种感觉,都是鼓瑟声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就作品的构思来说,都是围绕着“梦不成”描述的,二、三、四句里不明说“梦不成”,是因为承上省略之故,这在修辞学上叫做省词或省略。全诗的意思是说,瑶瑟声声之“怨”,使人感到寒凉,感到凄清,感到悲恻,感到孤寂,好像在诉说一个闺中少妇想做个好梦也“梦不成”。这就是音乐不光使人感到悦耳,声音还能感动人意,通于各种感觉的缘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