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阜彤先生《读唐诗随感》摘要(四)

(2017-02-08 11:38:52)
标签:

唐诗

王阜彤

杂谈


要正确理解句子结构

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是重要的。因为一个词或一个词组的意义,必须通过语言组织才能确定下来。只有正确分析句子结构,才能准确理解词或词组的意义。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之一(七绝)的开头两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有的评注家说:“究竟入吴的是谁,辛渐?作者?还是主客两人?《中国历代诗歌选》解为寒雨,最稳,即假定在寒雨连江前两人已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也有不少人支持了这种见解,说首句的主语是“雨”而不是“人”。此解违反了古代汉语语法规律。古代汉语的省略现象是较普遍的,特别是诗歌中自述时的主语省略更为常见。如果不掌握语法规律,就会被这种现象所迷惑。王昌龄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就是自述时的主语“我”的省略。“寒雨连江”是主谓词组,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夜”的。修饰或限制与被修饰或限制之间可以加上“之”字,成为“寒雨连江之夜”,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入吴”这个谓语的。此系古代汉语常识,无庸剖析,其理甚明。

又例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七律)的开头两句:

朝闻游子唱骊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有的评注家说:“'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此解又违背了古代汉语语法规律。“初渡河”的主语是“游子”,承上句省略,不是“微霜”。“昨夜微霜”为点游子“初渡河”的时令。《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本)说:“这两句说魏万昨夜冒着微霜渡过黄河到这里,今天上午他就要告别了走了。”《新选唐诗三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本)亦持此说。这两种选注本都是正确的。

又例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五律)的颔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的评注家说:“'月是故乡明月',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又说:“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这是误解。这两句是五律中的颔联,为了突出“露”和“月”,把“从今夜白露,是故乡明月”倒装过来,当然也是为了叶平仄和叶韵。杨纶《杜诗镜铨》早就注释过:上句,“是夜逢白露节。”(下句)“谓犹是故乡月色。”这才是正确的。

又例如杜甫《春宿左省》(五律)的颔联: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好些评注家说:“'星临'句,意谓星光闪照下,宫中千门万户也像在闪动。九霄,犹九重,天上最高处,这里指朝廷。”这样理解是错误的。这两句是本诗颔联的对仗句式,描写“春宿左省”的夜景,曾被推为诗中警句。上句写星,说星动;下句写月,说月多。如果不为突出“星”和“月”及叶平仄的话,可以写成“临万户星动,傍九霄月多”,主语“左省”承诗题省略。这两句是说,(左省)下临千门万户的百姓家,星光在闪动;(左省)上傍九霄(指天的极高处),月色也就多。“左省”是宫殿建筑的一部分,由于高耸入云,故夜景别有一番情趣。

杜甫的《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也就是为了突出“香稻”和“碧梧”,把词序作了适当的变换,以增强诗的情趣;如果把“鹦鹉”和“凤凰”提到前面去,那所咏的对象就会成为鹦鹉和凤凰,这就有损作者昔日在长安与诗友春游渼陂的情趣,亦即有损《秋兴》的意境。正确理解应该是,香稻是鹦鹉啄余之粒,碧梧曾经是凤凰栖息之枝。这两句是形容陂中的物产丰美,而且均为非常之物,正如《杜臆》中所说:“非帝王之都何以有此!”《杜甫诗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里的注释是正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