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诗王阜彤 |
问题在于颈联。有的评注家说:“'险'字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平'字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人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此说有失原意。借秦汉以感伤时事,为唐人诗中所常见,不可泥于一“险”一“平”上。王昌龄《出塞》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为感伤时事而作的。篇中这一联,当为承上因望岳而生感的点睛之笔一一从秦关的险要和驿路西连汉畤的平旷,感到秦汉以来王朝相继覆灭,只是遗留一些历史陈迹(秦关和汉畤),永远被人们所凭吊罢了。于是诗的结尾乃抒发“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地学长生”的感慨。
有的评注此诗末两句说:“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又引《庄子·寓言》说:“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都不再让座,而他'争席',说明杨朱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这么评说,似乎这首诗的“老庄色彩”也涂抹得太浓了。《庄子·寓言》原文的开头是这样说的:“老子曰:'而(你)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杨朱)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很明显,旅客们与之“争席”,并非“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而是懂得了“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的道理,具体点说,就是受到“睢睢盱盱,而谁与居?”的启示。至于“海鸥”一典,诗人也只是取其“何事更相疑”之意。概括起来,诗的末两句是说:我已经懂得“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的道理,决心去掉“睢睢盱盱”恶习气,海鸥为什么还要猜疑?
有的评注家说:“末两句涵意是:自信必会有远大的前程。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这个理解是不符合《行路难》诗组主题思想的一致性的,可是好多注释本竟承袭了这个说法。李白的《行路难》诗组共三首,这是第一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744),诗中抒写了他被迫离开长安的悲愤。开头四句,叙写失意的心情。“欲渡”两句,是诗人对长安政治生活的形象概括。“闲来”两句,借用典故表明报国之志未衰。紧接着对世路艰难的感叹之后,笔锋又转到决意与客观现实决裂,径直挂帆渡海而去,大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慨,也就是《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中所说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寓意。李白在长安,当了皇帝的文学侍臣,亲身经历过权贵当权、贤路堵塞的政治生活,他在《行路难》诗组中,寄托了多么深沉的悲愤啊!末两句的词义也很明显:会,应当。有时,犹言“得其时”或“合于时宜”。直,副词,径直。这两句是说,“长风破浪”应当合于时宜,像我这样也只得径直挂帆渡海而去。再就《行路难》诗组的主题思想来说,第二首感叹“行路难,归去来”!第三首感叹“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也是前后完全一致的。
有的评注家对第四句解释说:“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人倍觉寂寥哀伤。”如此理解有误。“低空”和“断云”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天低”和“云断”却是主谓词组,含义大有区别,怎么可以偷换词语的组合来说诗?房琯为玄宗奔蜀时的宰相,他曾推荐杜甫进入仕途,杜甫与他有相当的交谊。这次前来墓前凭吊,当有无限的哀痛和知遇之感。“低空有断云”,就是象征着自己在政治上的孤立,措词何等凄苦。这是全诗有机构成部分,不能稍有差错,以负诗人和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