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阜彤先生《读唐诗随感》摘要(五)

(2017-02-09 11:24:34)
标签:

唐诗

王阜彤

杂谈


须认真加以校勘

唐诗经过历代众手传写或被人妄改,造成了许多错误,倘不认真加以校勘,势必继续贻误后学。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曾说:“嗟乎!学者读古人书,而不能正其传写之误,又取不误之文而妄改之,岂非古书之大不幸乎!”(《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二十二》)校勘方法较多,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这当然是个好方法;但对诗作中出现的错误,也可以从事例或文理上去分析、判断,加以订正。

例如白居易《草》诗题被改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许多唐诗注本诗题刊作《赋得原上草送别》,此盖后人误解诗意而妄改,以致无法说清楚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

这首诗传说是白居易十六岁时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作者通过对“草”的赞颂,反映了少年诗人豪迈的乐观情绪。顾况在长安接待他时,特别欣赏“野火”两句。诗的第一句点题,中间两联从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这一自然现象生发开来,形象地赞颂了“草”生命力的顽强一一颔联描述它春来便生,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颈联描述它无处不长,表现出自强不息的毅力。尾联以春草萋萋比拟“别情”绵绵作结,情趣盎然。“王孙”泛指一般贵族的子弟,与“又送”连用,是为紧扣《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意来说的,并非送别诗。我国古典诗歌中往往把“草、王孙、远游”联系在一起来抒情,此诗在于咏“草”,所以联想到“王孙、远游”,这是通例。谢灵运《悲哉行》就没有忘记“春草、王孙、远游”,写道:“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再以李煜的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为例,李词咏“离恨”,比拟春草萋萋;白诗写“春草”,比拟别情绵绵:两者比拟的含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抒情目的或意图有所不同罢了。

又是一个改动题目的例子,请读李端《听筝》这首诗: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历来注家都把“听筝”说成了“弹筝”,甚至有的校作《鸣筝》。其实,这首诗是写一个痴情的男子在听筝。前两句,说一个女子在闺房前弹筝,洁白的纤手映衬着华美的鸣筝。后两句,说一个痴情的男子以为弹筝者故意把曲子弹错,想得到他的眷顾。全诗围绕“听筝”来说,不但命题能转出一番新意,而且还把听筝者痴情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请再读一首被改动字句的例子,无名氏《杂诗》(七绝):

近寒食雨草萋萋,

着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不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的评注家把”等是”校作“早是”;也有的评注家说:“等是,等于。”恐均误。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本)“等”字条下云:“等,犹'何'也。《后汉书·祢衡传》:'死公云等道?'章炳麟云:'等,何也。'学海按:'等'与'台'音近,且声类亦通。”又”是”字条下云:“是:犹'故'也。申事之词也。”又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本)“等”字条下引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等是新年未相见,此身应坐不归田”云:“等是即底是,犹云为何也;意言为何而新年不相见乎,无非为官事所羁耳,无非为此身不归田之故耳。”据此二说:“等是”应解作“何故”或“底是”较好。

这首诗咏久客归未得的愁情。“近寒食雨”是愁,“草萋萋”是愁,“着麦苗风”是愁,“柳映堤”又是愁,愁情如许,何故(或“底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不要声声啼唤“不如归去”,使我格外伤情。诗写得真切自然,情景相生,悲恻感人。“等是”校作“早是”,诗的结构就松散了;解作“等于”则训诂无据,而且也划不上什么等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