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第六》)
——对这段语录的翻译,诸译本对其中之“井有仁焉”句和“君子可逝也”句,理解有较大差异。
“有一位仁人掉到井里啦!”——这是《论语通译》等三种译本对“井有仁焉”的翻译;“井里掉进人了。”——这是《论语全译》的翻译。
“君子可以去(井边看一看,设法救人)”——这是《论语通译》等译本对“君子可逝也”的翻译;“君子可以让他远远离开”——这是《论语》译评的翻译,但这样的译法使人不得要领,究竟是让谁离开?让井里的人?如果是救人,就无所谓远远离开;如是指第三者,那么就是无的放矢。
南怀瑾是这样翻译上述二句的:“假如有一个人,去骗一个有仁义修养的人说,水井里有仁义。难道为了修养仁,就听他的话往井里跳?”“……一个君子之人‘可逝也’,可以放弃自己的终身,但‘不可陷也’,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
上述几种译法,我还是认为南怀瑾的较为贴合孔子原意。因为,若是说有人仅仅以井里掉进了人的谎言来骗仁德之士,那么就很无聊;这样的谎言只够欺骗小孩,来测孩童的智商;而宰我与孔子探讨的显然是形而上的事关仁德修养的大命题,由宰我的有点刁钻的问题引出孔子的深刻见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