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租、三妇、还是建筑?——《论语》译文比较(85)

(2009-07-05 17:37:00)
标签:

《论语》版本

比较

杂谈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篇第三》)
    ——
对这段语录的翻译,诸译本在译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句时,出现了三种说法,主要是对“三归”一词的理解截然不同。《论语通译》译作:“管仲节俭吗?”“管仲家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为他家管事的官员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哪能说是节俭呢?”《论语全译》和《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也基本相同。
    而《论语【译评】》却把“管氏有三归”译作“管仲娶有三妇”,不知依据何在,亦未见说明。
    《论语别裁》是将“管氏有三归”译作“以管仲有三归之堂”,并进而阐释:“可以说他在经济生活上非常浪费。三归堂是建筑物的名称,就是说他的宰相府,还是相当讲究漂亮的……”但南怀瑾亦未告诉我们“三归堂”的出处。
    查《辞海》“三归”条,此词确有上述几种不同解法,而南怀瑾大概是取朱熹《论语集注》之释义。那么,究竟何种译法更贴近原意?我意还是南怀瑾之译较妥。理由是:原文是“管氏有三归”,如说管仲收取大量市租,似与节俭与否还无最直接的关联,因为收租行为是由其身份地位决定的,至于收取市租之后如何支配才是节俭与否的表现。而把“三归”作“三妇”解,似乎亦不如作“三归堂”解来的说明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