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子与父道——《论语》译文比较(67)

(2009-07-05 09:27:37)
标签:

《论语》版本

比较

杂谈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第一》)
     ——
“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了孝。’”(《论语通译》;除《论语别裁》外,其他几种译本也基本上作如是译。)
     ——《论语别裁》认为上述因袭先人的传统译法有误:“他们(指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等——引者注)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是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南怀瑾的解释是否正确?有待专家继续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