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尧曰篇第二十》)
上述5种译本对这段语录的翻译,大部分内容基本相同,只有其中两句的译法有异。一是“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二是“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前一句,有译“谨慎地制定审查度量衡,恢复被废弃的官职与机构,天下四方的政令就通行了。”(《论语通译》)有译“慎重确立度量衡,审察法度,重修官制,全国的政令就能畅行无阻。”(《论语全译》)有译“严格周密地审定度量衡制度,恢复被废弃的官职,全国的政令就推行开了。”(《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有译“严格地检验和审定度量衡,修整废弃了的官职,使天下的政令通行起来。”(《论语【译评】》)有译“对政治权能的分辨,要非常谨慎,以个人而言,如领导一个单位,对某同仁在权力上应该使用到什么程度,要量才而用,要非常谨慎,这是对人事而言。‘审法度’是对制度而言。固然说为政在人,但是制度的发挥,非常重要。‘修废官’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就是说,在尧、舜、禹以后,经过殷商的阶段,政治荒废,到了周朝重新整顿起来。第二层的意义,一个制度,一个法规,一个行政措施,依我们中国《易经》的道理,没有不变的。……今天这个办法对,明天情况变更就不对了,非变不可,不变就会出问题,所以修废官等于说兴废之间要多注意。……”(《论语别裁》)
看来,对“谨权量”的理解差异很大。《论语别裁》的解释与其他4种译本根本不同。谁对谁错?而对“修废官”的理解,《论语别裁》的解释比较可信,其他几种译法也只是表面的古今文字对接。
对“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句中之“信则民任焉”,有译“诚实守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论语通译》);有译“诚信就能得到民众的信任”(《论语【译评】》;《论语别裁》、《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基本相同);有曰“信则民任焉”五字是衍文,而不译。(《论语全译》)
看来,把“信则民任焉”译作“诚实守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是明显错的,而且跟上文难以衔接;而说该句是衍文即误增之字句,不知依据何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