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对接与整体考量——《论语》译文比较(55)
(2009-07-04 19:57:37)
标签:
《论语》版本比较 |
“曾子曰:‘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同上)
——(曾子曰)“我听老师说过,人没有自动充分表露内心真情的,(若有,)必定是父母去世吧!’”(《论语通译》;《论语全译》、《论语【译评】》、《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基本相同。)
——(曾子曰)“一个人很难做到自己肯责备自己,乃至由自己内心的反省,而到达了圣人的境界,这是很少的事例。一定说起来,只有父母死了的时候,内心真觉得悲哀,那种悲哀是自然的,可以勉强说纯粹是自发的悲哀。”(《论语别裁》)
前面我曾经提到,就是对《论语》的翻译,是光停留在古今语言的机械“对接”或表面的释义上面,还是从孔子思想学说的整个体系来考量每一段语录,从其内部的有机联系上来准确阐释其含义,是区分翻译水准高下的界线。对比上述两种译法,前一种从字面上看似乎也无大问题,而且4种译本都是如此翻译;可细加推敲就可知,后一种译法,是紧扣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体系的。如果照第一种译法,就让人觉得孔子弟子在讲些无关紧要的废话或常人也会说的闲话而已,那就不是孔子门生了,他们这些话也就不必编入《论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