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瑟而歌的奥秘——《论语》译文比较(48)
(2009-07-04 13:29:24)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同上)
——“孺悲来见孔子,孔子推说有病而不见。(替孔子)传话的人一出门,孔子就拿过瑟来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论语全译》;《论语通译》、《论语【译评】》、《论语(拼音、注释、今译、诵读本)》基本相同)
上述有的译本在翻译这段语录时,作了注释,认为孔子之所以让孺悲知道自己是故意不见他,是想要他反省有没有不好的地方,努力去改正。
而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一反古意,说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古人的注解多半和朱熹的一样,认为这个人有哪一点为孔子看不惯,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不愿意见他,但是又明白地表示讨厌他,看不起他,所以等他出门的时候,故意唱起歌来,使他听见,知道孔子并没有生病。……我认为孔子并没有这个意思……问题在孔子为什么要奏乐唱歌给他听呢?假如像古人解释那样为了使他知道自己没有生病,孔子在里面,说句话或叫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可以,何必奏乐唱歌呢?这问题来了。关键就在‘天何言哉!’(语出此段语录之前一段语录:‘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引者注)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需要讨论,甚至是不可以言喻的。”南怀瑾又用著名的“闻木樨香否?”的故事,即宋代有名的晦堂禅师与其学生黄山谷之间的前者不言之教,后者悟而入道的典故,来说明孔子故意不见孺悲,取瑟而歌,就是一种不言之教。这是南怀瑾不孤立地看待这段语录,而是把它与上一条有机联系起来考量的结果。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